應大剛
[關鍵詞]過敏性休克;急救
[中圖分類號]R541.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8650(2009)10-073-02
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anaphylactic shock)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質(zhì)進入已致敏的機體后,通過免疫機制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一種強烈的多臟器累及癥群。通常都突然發(fā)生且很劇烈,若不及時處理,常可危及生命。筆者臨床搶救過敏性休克患者24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998-2007年發(fā)生的過敏性休克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15-57歲,平均31歲。青霉素過敏16例,頭孢菌素過敏4例,左氧氟沙星過敏2例, 破傷風抗毒素(TAT)過敏2例。
2 急診急救
必須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積極處理。急救的方法有:①立即停藥,平臥、氧氣吸入、保暖;并密切觀察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尿量等。②即刻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1 ml。如癥狀不緩解,可每10-30 min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 ml或0.1%鹽酸腎上腺素0.5 ml+50%GS 40ml靜脈注射,直至脫離危險期。腎上腺素能通過β受體效應使痙攣支氣管快速舒張,通過α受體效應使外周小血管收縮。它還能對抗部分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介質(zhì)釋放,因此是救治本癥的首選藥物,在病程中可重復應用數(shù)次。一般經(jīng)過1-2次腎上腺素注射,多數(shù)病人休克癥狀在半小時內(nèi)均可逐漸恢復。反之,若休克持續(xù)不見好轉,乃屬嚴重病例,應及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20mg,琥珀酸氫化考的松200-400mg。③抗組胺類藥物如鹽酸異丙嗪25-50 mg或以10%葡萄糖酸鈣10-20 ml稀釋后靜脈緩注。④經(jīng)以上處理后,病情不好轉,血壓不升時,需及時建立輸液通道1-2條,以補充血容量,可于30-60 min內(nèi)快速靜脈滴入500-1000 ml。首選5%葡萄糖生理鹽水,繼而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如血壓仍不回升,可考慮應用升壓藥,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腎上腺素等。⑤休克伴氣管痙攣時,立即靜脈緩注氨茶堿0.25 g、地塞米松10 mg、50%GS 20 ml,繼而靜滴10%GS 500 ml、氨茶堿0.5 g、地塞米松10 mg。⑥觀察病情,對癥治療。
3 體會
臨床實踐過程中要注意預防過敏性休克,最根本的辦法是明確引起本癥的過敏原,并進行有效的預防。但在臨床上往往難以做出特異性過敏原診斷,因此應注意:①用藥前詳細詢問過敏史,由于本癥絕大多數(shù)為特異性IgE中介的變態(tài)反應。每次由相應的過敏原引起的IgE產(chǎn)量遞次增多,即再次接觸時發(fā)生劇烈反應的可能性更大。為此,應警告患者永遠不再接受類似致敏原,并將禁忌藥物登記在病歷卡首頁。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藥,盡量采用口服制劑。③對過敏體質(zhì)病人在注射用藥后觀察15-20 min,在必須接受有誘發(fā)本癥可能的藥品前,宜先使用抗組胺藥物或強的松20-30 mg。④先作皮內(nèi)試驗皮膚挑刺試驗,盡量不用出現(xiàn)陽性的藥物,如必須使用,則可試行“減敏試驗”或“脫敏試驗”。其原則是在抗組胺等藥物的保護下,對患者從極小劑量逐漸增加被減敏藥物的用量,直到患者產(chǎn)生耐受性為止。在減敏過程中,必須有醫(yī)務人員的密切觀察,并準備好水劑腎上腺素、氧氣、氣管插管和可以靜脈注射的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等一切應急搶救措施。
(收稿日期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