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誠
隨著兩岸關系和緩,各大學紛紛將交換學生的觸角,延伸到海峽對岸。臺灣從北到南,從公立大學到私立科大,都開始出現(xiàn)操著各省口音的大陸交換學生身影。通過近距離的接觸交往,兩岸學子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看在校方眼里,能夠讓臺灣大學生親眼見識陸生對課業(yè)的態(tài)度與拼勁,是兩岸學生交流最正面的影響。
從圖書館看用功程度
“我真的很擔心臺灣學生的競爭力!”常帶學生到大陸交流的東吳大學商學院國際商管學程主任阮金祥提到,有一次去北大交流時,在北大圖書館看到滿坑滿谷的學生,他特地詢問學生是否在準備期中考試。
“大考在兩周前剛結束?!睂W生的回答讓他很震驚,這種圖書館座無虛席的現(xiàn)象,不只是頂尖名校的常態(tài),即使在蘇州大學也是同樣的情形。
除此之外,他注意到大多數(shù)學生都在讀英文,就和20年前的臺灣一樣,許多大陸大學生畢業(yè)后都準備出國留學,但臺灣現(xiàn)在出去留學人數(shù)卻不增反減,“對岸學生努力擴大國際視野,臺灣學生卻把游學當留學!”他憂慮地說。
陸生認真拼勁給臺生正面示范
今年宜蘭大學第一次有山東煙臺大學交換學生就讀,教務長喻新認為,陸生對臺灣學生絕對是正面的影響。“地球是平的”這話臺灣學生聽久都麻痹了,但這次兩位煙臺大學交換生在實驗室的認真態(tài)度,確實讓同研究所的臺灣學生感受到壓力。
宜蘭大學化工材料所教授陳博彥,就對煙臺大學碩二生張萌萌的研究態(tài)度贊不絕口。今年2月張萌萌到宜大展開半年的研究計劃,才兩個月就有研究報告投稿并通過審核,預計不久后要到中興大學的生化工程研討會上做專題報告。
“她每天早上進實驗室后,都忙到凌晨12點宿舍門禁前,才匆匆趕回去?!焙蛷埫让韧瑢嶒炇业囊舜蠡乃T一生顏嘉儀,稱贊張萌萌不只拼勁足,遇到困難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像張萌萌的研究專題是燃料電池,有一次在材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做一個燃料電池模型,張萌萌二話不說,立刻把寶特瓶切開做實驗,最后證明原理是對的,“這種創(chuàng)意就很棒!如果是我們,大概會等器材到了再做吧!”顏嘉儀說。
張萌萌則認為,大陸學生比較會考試做題目,但也許是經(jīng)費的問題,動手做的機會比較少,而在宜蘭大學,就算器材材料短缺,師長們也會盡快補齊,讓她很窩心。
臺生簡報能力強習于找外文資料
另一位在宜蘭大學環(huán)工所就讀的煙臺大學碩一生劉瑩,則感到臺灣學術環(huán)境比起大陸要來得活潑。她很驚訝于臺灣同學的簡報能力,在大陸多為單向學習,很少上臺做PPT,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到宜蘭大學后,“感覺臺灣同學都好棒,上臺都侃侃而談,深怕自己準備不好?!?/p>
除此之外,劉瑩認為讀外文教科書與外文研究報告的能力,是大陸學生的另一個弱項。宜蘭大學環(huán)工所教授張章堂認為原因在于,大陸的重點大學太多了,各種中文研究報告數(shù)量龐大,使得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先找中文數(shù)據(jù);反觀臺灣學生在找數(shù)據(jù)時,必須“尋求外援”,因此找英文數(shù)據(jù)能力比陸生強,但臺生的“干勁”則不如陸生。
近距離交流學習彼此尊重
被問到和大陸交換學生共同學習的感受,宜蘭大學研究生異口同聲表示非常珍惜這樣難得的機會。宜大環(huán)工所碩二生駱勇全說,臺灣學生比較有彈性、懂得如何“取巧”,像是指導教授外出考察時,臺灣學生的日子就過得比較輕松;反觀兩位陸生即使“大人不在家”,每天還是準時到實驗室做研究,絲毫沒有松懈。
化才所碩二生羅定宏,倒沒感受到陸生帶來的競爭壓力,反而很高興能有語言相通的人一起學習,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而且兩位陸生遇到問題時,會將其他臺生給的意見聽進去,“不像臺灣的學弟妹,給他們建議也聽不進去,比較堅持己見?!绷_定宏說。
深入臺灣角落體驗多元文化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陸生每天都關在實驗室里做研究,東吳大學兩位來自廈門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的交換學生,則是抓緊在臺灣的每一天,體驗和感受每一次的第一類接觸。
廈門大學大三生陳淼和復旦大學大二生莫桑尼,目前在臺灣東吳大學分別就讀資管系與歷史系,兩人在臺灣的求學生活,比臺生還要多采多姿。
從2005年開始,廈門大學就和東吳大學展開交換學生計劃,聽了曾到臺灣交換研修的學姐的“臺灣經(jīng)驗”,陳淼興起百聞不如一見的念頭。陳淼和莫桑尼到臺灣至今只有短短的100多天,就跑遍臺灣西岸,還積極參加當?shù)氐拿袼谆顒?,體驗生活。
除課業(yè)外,陳淼還是東吳大學的校園記者,參加各種校際活動,通過“公民記者工作坊”參與臺灣學生的自主活動,陳淼覺得臺灣大學生比較主動積極,思想意識比廈門大學生來得前衛(wèi)。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莫桑尼則趁來臺機會,參加各種論壇講座,當然臺灣“故宮”、歷史博物館等和本科專業(yè)有關的地方,也是他必訪之地。相較于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及歷史博物館的特色鮮明、展覽規(guī)劃活潑,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民眾可以自由申請進故宮“文獻檔案室”查數(shù)據(jù),“這是非常進步的!”
臺生不珍惜機會學習態(tài)度輸一截
可惜的是,陳淼與莫桑尼都發(fā)現(xiàn),或許臺生在資源分配上比較多,因此很多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把握機會,不僅座談會、演講很少看到臺生出現(xiàn),有時需要團體討論也很難湊到人,要不就是姍姍來遲。
“大陸人多、競爭壓力大,機會也較少?!标愴嫡f,所以她來臺短期交換,只要是演講或座談會,一定盡量參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接待過兩三屆大陸交換學生的東吳大學歷史系大四生陳偉維,比較兩岸學生在學業(yè)上的表現(xiàn),認為差異就在“態(tài)度”。他同意臺生確實在學習態(tài)度上和陸生有一段差距,而且大多數(shù)的陸生比同年齡的臺生要成熟,也懂分寸。
阮金祥說,臺灣教育制度與教學風氣走美式風格,學生與老師較無距離,也比較敢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見,而大陸則很像20年前的臺灣,“尊師重道”和“老師是對的”,這樣的觀念在陸生心中還是根深蒂固。
即使兩岸大學生各有千秋,但所有老師一致認為增加交流“絕對是正面的”!通過兩岸學生交流互動,學習長處,包容歧異,對參與兩岸交流的大學生來說,都會是一生中難得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