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升 唐賀鵬
1蘋果枝干病害的危害
蘋果枝干病害包括粗皮病(輪紋病)、腐爛病、干腐病等,不僅造成枝干病變,造成樹勢衰弱,而且感染果實和葉片,因此,枝干病害是蘋果生產(chǎn)的大敵。
2蘋果枝干病害的種類
2.1粗皮病(輪紋病)它是蘋果的主要病害,主要為害果實、枝干,也為害葉片。金冠果感病率最高,采收一個月后爛果可達30%。枝干受害時,以皮孔為中心,產(chǎn)生紅褐色近圓形的小病斑,直徑0.3-3cm不等。病斑中心逐漸隆起瘤狀,以后病斑邊緣龜裂,與健康樹皮形成一道環(huán)溝,第二年病斑中間散生黑色小點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發(fā)生嚴重時,病斑密集成片,樹皮粗糙,造成生長衰弱或死亡,果實多在近成熟期和貯藏期發(fā)病,初期以皮孔為中心產(chǎn)生水漬狀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大、果肉腐爛,表面具有明顯的同心圓環(huán)。
2.2腐爛病俗稱爛皮病,臭皮病,是我國北方蘋果樹重要病害。造成樹勢衰弱、枝干枯死、死樹,甚至毀園。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發(fā)生普遍,癥狀有潰瘍和枝枯2種類型。
2.2.1潰瘍型在早春樹干、枝樹皮上出現(xiàn)紅褐色、水漬狀、微隆起、圓至長圓形病斑。質(zhì)地松軟,易撕裂,手壓凹陷,流出黃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干縮,邊緣有裂縫,病皮長出小黑點。潮濕時小黑點噴出金黃色的卷須狀物;
2.2.2枝枯型在春季2~5年生枝上出現(xiàn)病斑,邊緣不清晰,不隆起,不呈水漬狀,后失水干枯,密生小黑粒點。
2.3干腐病又稱胴腐病。干腐病一般為害衰弱的老樹和定植后管理不善的幼樹。干腐病主要侵害成株和幼苗的枝干,也可侵染果實。癥狀類型有2種。
2.3.1潰瘍型:發(fā)生在成株的宅枝、側(cè)枝或豐干上。一般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暗紅褐色圓形小斑,邊緣色澤較深。病斑常數(shù)塊乃至數(shù)十塊聚生在一起,病部皮層稍隆起,表皮易剝離,皮下組織較軟,顏色較淺,病斑表面常濕潤,并溢出茶褐色粘液,俗稱“冒油”。后期病部干縮凹陷,呈暗褐色,病部與健部之間裂開,表面密生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器。潮濕時頂端溢出灰白色的孢子團。發(fā)病嚴重吋,病斑迅速擴展,深達木匝部,常造成大枝死亡。
2.3.2干腐型成株、幼樹均可發(fā)生。
2.3.2.1成株主枝發(fā)生較多。病斑多有陰面,尤其在遭受凍害的部位。初生淡紫色病斑,沿枝干縱向擴展,組織枝干,稍凹陷,較堅硬。表面粗糙,龜裂,病部與健部之間裂開,表面亦密生黑色小粒點。一般病斑只限在皮層較淺的部位、病皮干枯脫落。但嚴重時亦可侵及形成層,使木質(zhì)部變黑。此型病斑可逐年緩慢擴展,變成很大的病斑。
2.3.2.2幼樹幼樹定植后,初于嫁接口或砧木剪門附近形成不整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沿枝干逐漸向上(或向下)擴展,使幼樹迅速枯死。以后病部失水,凹陷皺縮,表皮呈結(jié)膜狀剝離,露出韌皮部。病部表面亦密牛黑色小粒點,散生或輪狀排列。
3防治措施
3.1刮病斑、病瘤,涂藥防治果樹萌芽前(3月中下旬)對樹干和主柱上的腐爛病、粗皮病、干腐病進行處理,刮掉粗皮病的瘤狀粗皮,腐爛病、干腐病在病部順樹干劃幾個刀口,刀口間隔1-1.5cm,然后涂刷三碘20倍液,7天后涂第二次,病菌可以得到控制,當年夏天即可長出新皮,有老皮脫落。有條件的果農(nóng),可以全樹骨干枝涂抹,效果更好。對于粗皮病較重樹勢衰弱的蘋果樹,連續(xù)防治三年后,樹皮光潔,樹勢由弱轉(zhuǎn)壯,恢復正常生長結(jié)果,腐爛病,干腐病連續(xù)防治3年,傷口愈合良好,樹勢健壯,結(jié)果良好。
3.2清園蘋果萌芽期,全樹噴施三碘500倍液2次,間隔7天,對防治全樹及小枝上的粗皮病,腐爛病、干腐病具有良好效果,同時有健壯樹體的作用。
3.3噴藥保果落花后10天開始噴藥,每10天一次,到套袋前共噴3-4次,主要藥劑有:三碘1000倍液、禾甲安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50%的多菌靈1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
3.4果實套袋套袋是防治蘋果枝干病害菌對果實危害的高效措施,在嚴格疏花疏果的基礎(chǔ)上,每果套一袋,根據(jù)不同果樹品種,選擇適合的果袋品種。
3.5搞好果園衛(wèi)生及時清除果園內(nèi)的病蟲果和病葉病枝,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3.6加強果園綜合管理改良土壤,科學施肥,高光效整形修剪,健壯樹體,增強樹勢,提高樹體自身免疫力,是防治蘋果枝干病害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