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
做“腦筋急轉(zhuǎn)彎”好不好?
Q:經(jīng)常給女兒做“腦筋急轉(zhuǎn)彎”,女兒喜歡,我們?nèi)胰艘捕奸_心不少。但有人說做多了并不好,會造成思維定勢。那么,做“腦筋急轉(zhuǎn)彎”到底好不好?
A:很多腦筋急轉(zhuǎn)彎的答案既超出常規(guī)的思維定勢,同時又是常識或知識的另一種運用,往往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覺。這種感覺類似于人在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開朗”,因此會讓孩子特別開心。尤其是當這些題目難住了以往在孩子眼中絕對權威的成人之后,孩子更是會產(chǎn)生“超人”般的快感。
從開拓孩子思路的角度講,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之后,讀一些相關的腦筋急轉(zhuǎn)彎的書是有益的。這會給孩子一個印象:有些看似計算的問題,要先從常識的角度思考;有些看似嚴謹?shù)膯栴},文字上會有漏洞……思考問題的角度要多一些會更好。
但是,在孩子基礎知識還沒有掌握好的時候,并不適宜太多接觸“腦筋急轉(zhuǎn)彎”。人類之所以會形成定勢,是因為它也有很多好處:幫我們節(jié)省時間、節(jié)省精力,讓我們處理日常事務的速度快了很多。比如,學習騎車時,我們通過大量練習使自己產(chǎn)生很多動作定勢,讓我們在處理復雜交通情形時免去了很多思考如何騎車的時間。學習知識時,我們同樣也要用大量練習使自己對經(jīng)過千百年來人類積累的知識精華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使我們能夠出口成章,使我們不用面對復雜問題時每次都從頭推演。
如果這些定勢還沒有形成就用所謂“急轉(zhuǎn)彎”來干擾,不僅常規(guī)知識難以牢固地掌握,“急轉(zhuǎn)彎”所帶來的快感也會大打折扣,因為對孩子來說,“急轉(zhuǎn)彎”的答案和常規(guī)的答案同樣新奇有趣。
在孩子還沒有辨別力之前,面對紛繁的“急轉(zhuǎn)彎”書籍,父母要做好“把關人”:
題目要加以篩選,剔除那些品位不高、沒有邏輯、沒有智慧的題目,保留那些趣味性強,對思維訓練真正有益的題目。
數(shù)量也要加以控制,不要干擾了孩子主要的學習任務和運動、游戲。
與此同時,父母還要逐漸通過自己對題目的評價,傳遞給孩子辨別良莠的能力,因為,未來的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走的。
陌生人都是壞人?
Q: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看到“陌生人”就認為是壞人,這讓我想起曾經(jīng)教育過她:“不認識的人與你說話,可不要搭理,小心壞人!”我趕緊想把道理轉(zhuǎn)過來:那次乘車那么擠,不是那個你不認識的阿姨抱著你坐的嗎,她也不是壞人……”記得當時女兒回問我一句:“媽媽,那陌生人里有幾個是壞的呀?”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A:陌生人和壞人是不能畫等號的。社會上的確有些人會對我們的孩子有危害。因此,我們不能讓孩子隨便跟別人走。幼小的孩子,還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一次能夠接受的概念又比較少為了解釋起來方便,我們?nèi)菀讓⒆诱f:“別跟陌生人說話!”“不能上陌生人的車!”因為“陌生人中可能有壞人”。
這些原則,在保護孩子安全上會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強調(diào)過頭,可能會讓孩子理解為陌生人都是壞人,反而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接觸陌生人的過程。第一次有客人串門,他會看到陌生的親朋;第一次出門曬太陽,他會看到陌生的鄰居;第一次購物,他會看到很多陌生的顧客、收銀員、保安;第一次去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都是陌生人……總的來說,陌生人和熟悉的人中好人和可能具有危險的人的比例其實差不多。我們絕對不要對孩子說:“熟人的車你可以上。”或:“他是熟人,你可以跟他走?!倍嬖V孩子:“沒有爸爸媽媽的同意,不可以……”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理解力,這句話帶著條件,雖然比前面關于陌生人的說法復雜,雖然讓孩子執(zhí)行起來有點麻煩,但孩子能理解!
人是慢慢熟悉起來的。結(jié)識新朋友的能力越強,了解陌生人的速度就越快。而了解那些必須接觸的人,實際上是降低接觸風險,或者在危險中尋求自救資源最好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訓練孩子拒絕陌生人,還不如培養(yǎng)他和陌生人禮貌交往的本領。帶孩子觀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幫孩子了解這些人的職業(yè)和職責。還要漸漸讓孩子了解,即使是同一職業(yè)的人,脾氣秉性也會不同,有的人熱情、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大方、有的人貪婪……對付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孩子積累的與人交往的經(jīng)驗越多,就越不會輕易上當。
“老鼠”見著“貓”
Q:我有一個6歲的女兒,做作業(yè)時只要我在邊上,她就顯得很緊張。特別是當我指出她有什么錯誤時,她就會看著我哭,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和女兒好好溝通?
A:有的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處在一個高手監(jiān)督下的工作狀態(tài),而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又不那么熟練時,會是什么感覺?當我們出錯,高手目光敏銳,總會及時告誡我們:“錯了!重來!動動腦子!”我們又會怎么樣?
我不知道您是否能抗住這種壓力。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會非常緊張,巴不得那雙敏銳的目光趕緊移開!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會出錯,緊張時就更容易出錯。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渴望有一個空間,讓自己來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向別人展示的是一個良好的結(jié)果。我們也知道只要有時間和空間,我們能夠做得更好。
孩子的學習也有一個類似的過程,伴隨著很多嘗試,很多彎路。但正是這些嘗試、這些彎路,構成了他豐富的經(jīng)驗,讓他最終掌握了知識。
父母的幫助肯定是想減少孩子的彎路。但我們能夠如愿以償嗎?這就要看我們怎么幫了。
提醒根據(jù)孩子的學習情況,父母需要干預的程度是不同的。許多孩子能夠在課堂上就掌握基本內(nèi)容寫作業(yè)不過是為了復習鞏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需要干預孩子寫作業(yè)的過程,只需要遠遠地關注孩子是否在集中精力做作業(yè),當孩子過度分心時適當提醒就可以了。
思考的空間孩子寫作業(yè)時出現(xiàn)停頓,也不都是因為分心,也可能是因為有些題目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思考。面對這種情況,過多的提醒反而會干擾孩子的思考。給孩子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更有利于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父母如果對孩子做作業(yè)的過程實在不放心,不妨在開始的時候看看孩子當天的作業(yè)項目,哪些是機械練習型的,哪些是需要思考的。以便讓自己的提醒更有針對性。
不居高臨下當孩子遇到難題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的幫助要真誠。面對孩子的新知,我們要放棄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最好先讓孩子講講他想問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讀題。有時,一起讀題的過程已經(jīng)幫孩子整理了思路;有時,孩子需要鞏固某個基本概念,我們請教,讓他講解,比我們給他講還有效;有時,孩子的知識結(jié)構中漏洞較多,對新知基本上屬于生吞活剝,需要我們從孩子完全掌握了的基本概念出發(fā),引導孩子去理解新概念,這時的講解,絕對不要夾雜任何諷刺、挖苦或數(shù)落。我們尊重知識的態(tài)度,不能因知識是簡單還是復雜而異。這種態(tài)度,將在我們和孩子共渡難關時傳遞給孩子。
給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快樂有時候,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但把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快樂留給孩子自己,卻是我們和孩子共同面對課業(yè)時的藝術。開始時,我們可以幫著孩子檢查一遍,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教會孩子檢查的方法。孩子掌握的檢查方法越多,日后出低級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少。
看到孩子的成績看孩子的作業(yè),不能光看問題,你能和孩子說“我覺得你這個概念掌握得特別好”或“看來你是把這一課吃透了”嗎?這種對孩子具體能力、具體進步的肯定,會讓孩子更愿意和我們交流。
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有更多問題?
給我們來信!請注明:教育提問askedu@bphg.com.cn如果想閱讀更多相關問題,歡迎登錄父母必讀育兒網(wǎng)(www.fumubidu.com.cn)專家在線頻道。
編輯/申艷(shenyan@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