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柳絲抽芽,露出鵝黃。讀本期“語文人物”欄目的兩篇文章,如坐春風,如賞春景。愛心、詩心、悲憫心、事業(yè)心,熔鑄于生花妙筆;教師、作家、校長、母親,多重角色集于一身,這就是張麗鈞老師多彩的人生。什么叫職業(yè)精神,什么叫生活品質(zhì),什么叫生命質(zhì)量,讀讀張麗鈞老師和胡中柱老師的這兩篇文章,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編 者)
9篇文章被選為全國高考、各地中考寫作、閱讀背景材料:
2002年我擔任高中畢業(yè)班的語文教師,因此要“回避”高考考務工作。就在語文考試進行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我接到了我??键c副主任的電話,他激動地告訴我說:“高考作文的背景材料選自你的一篇文章啊!”說完就在電話里復述了那個登山者遇到暴風雪面臨心靈的選擇的故事。我聽后明白自己確實“命中”了高考作文。很快,首發(fā)與選發(fā)了這篇文章的雜志社爭相炒作這一事件,新華社發(fā)了通稿,各大門戶網(wǎng)站也都發(fā)布了消息。
2005年高考剛結(jié)束,有個記者朋友打來電話,說想就我再次“命中”全國高考卷(Ⅲ)作文題的事采訪我。我說:“拜托,你別聲張了好不好?那個關(guān)于‘忘記與銘記的故事我的確曾在三年前寫過,是從一個阿拉伯故事中衍化而來的,我那組文章的題目叫《灑掃心靈》,先在《深圳青年》發(fā)表,后被《讀者》轉(zhuǎn)載。說到底,我不過是早于學生們?nèi)陮懥四瞧掝}作文,這有什么值得炒作的呢?”
從2002年到2008年,我的7篇文章先后被廈門(《捐贈天堂》)、玉林(《你不能施舍給我翅膀》)、陜西(《孩子,其實你不必這樣》)、武漢(《創(chuàng)造月亮》)、云南(《鋒利的紙》·非課改區(qū))、陜西(《澆花》·課改區(qū))、張掖(《牡丹花水》)選為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背景材料。
于是,有人戲稱:張麗鈞的文章是中、高考“高危”文章!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我是個高中語文教師,教語文當然必教作文,而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之大超過了所有學科中的任何一個題目,因此,老師和學生都不敢掉以輕心。我教作文比較特別,常和學生同寫同練,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看誰寫得又快又好。因了這個特點,我被同行稱作是“會游泳的游泳教練”,而我則更喜歡聲稱自己是“熱衷做示范動作的游泳教練”。由于我熱衷做“示范動作”,涉獵的題材十分廣泛,文字又少有瑕疵,有些文章被命題人選中也就算不上是什么稀奇的事兒了。
用愛與美撞擊天下學子的心靈
我以為,每一個作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在心中塑造出一個理想的虛擬讀者,他的文字就是為這個讀者而生動。而我自己心中也有個“理想的虛擬讀者”,那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我愿意用自己文字的谷物去勤心地喂養(yǎng)這個人,幸福地眼看著自己虔心侍弄出的文字慢慢成為他身上的一部分——嵌進了骨頭,長進了血肉。我愿意潛心為那個“成長中的人”寫作。我知道,每個成長中的人都是離不開考場的,我愿意在孩子應試的重大時刻和他的心靈幸福地相遇,愿意讓他在我苦心寫出的文字前做一些理性的、有價值的、終生難忘的思考。
如果我的文章果真如別人說的那樣“高?!?,我衷心希望考場中的孩子在緊張之余,在被中、高考分數(shù)操縱得險些失卻了自己的時刻,能夠在一張讓他懼怕的考卷上讀懂我的一顆心。
首先,這是一顆盛滿了愛的心。應該說,《心靈的選擇》中那個看似癡愚的登山者首先就是我自己。一個作家,心上有了,眼里才能有;眼里有了,筆下才能有。我有興趣用干凈的文本托舉起這樣一個干凈的故事,是因為那顆圣心讓我的筆無法繞過去?!毒栀浱焯谩分心莻€給災區(qū)的小朋友捐贈毛毛熊的孩子以及那個給徐捐贈剪紙的孩子,都是住在童心中的愛的別樣闡釋。我不指望每一個考生都能準確無誤地答對那些試題,但是,只要他的心在這張試卷的邊緣顫抖過,并且若干年后,他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這顫抖,我就知足了。
其次,這是一顆盛滿了美的心。我對自己有許多的不允,其中之一就是不允自己對美盲視。我在《澆花》中寫道:“這個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兒真多!柳樹把自己的花兒編成一個個結(jié)實的綠色小穗,楊樹用褐色的花兒模擬蟲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兒就是毛茸茸的一條‘狗尾,連蒺藜都頂著柔軟精致的小花兒與春風逗弄……”花盆里的杜鵑是花,花盆里的小草也是花啊!我在《牡丹花水》中寫道:“在茫茫的戈壁灘上,草活得那么苦,樹活得那么苦,人活得那么苦。有一點兒濁水就很知足了,有一點兒冷水就很知足了,但,一個幸運的容器,竟有幸裝了沸騰的清水!幸福的人盯著那水貪婪地看,他想,喔,總得給這水一個昵稱吧?叫什么好呢?抬頭看一眼窗外,院里的牡丹花開得正好,那欣然釋放著的繁麗生命,多像這壺中滾沸的水呀!好了,就叫它‘牡丹花水吧……”這“人間煙火味里鋪展著無盡的夢幻織錦”,讓我心中有了又疼又暖的況味?;ㄅ枥锊黄鹧鄣牟荩萜髦袑こ5乃?,我愿讓考生借著我的眼睛看清這世間別致的花。
鴛鴦繡了從教看,“樂”把金針度與人
金代詩人元好問有詩云:“暈碧裁紅點綴勻,一回拈出一回新。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在元氏看來,“鴛鴦”繡好了是可以任人欣賞的,但那根“金針”是萬萬不可度與他人的。這“坦率的自私”委實讓人好氣又好笑。
我不敢說自己的“鴛鴦”究竟繡得如何,也不敢說捏在手中的究竟是不是一根“金針”,但是,我愿意將自己的寫作“秘訣”悉數(shù)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中幸福成長。
在我看來,學生寫不好作文,主要原因可概括為兩個方面:無米而為炊;有米而不會為炊。這就要求老師幫學生解決“儲米”和“為炊”的問題。
“儲米”——法國作家布魯斯說過:“生活先于文學,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樣。山里沒有豐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雕像也就無從談起?!痹谏畹奈枧_上,每天都有全新的劇目上演,一個“明眼”的人是可以看到那劇目的精彩之處的。有的同學以為生活乏味,不值得去留意,其實,乏味的不是生活,而是那顆不懂得停駐的人心。最精心的“儲”就是做讀書筆記。對于學生而言,再動人的文字,如果不落在紙上,就幾乎不可能落在心里。摘錄的過程他付出了艱辛,這使日后的反復瀏覽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美文就是過眼煙云。
“為炊”——這是一個外化的過程,怎樣才能做到“放言高論,筆端不窘”呢?用什么樣的方式將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呢?和“奉命作文”相比,日常練筆對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更有幫助。日常練筆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是自主性(不用教師、雙親御覽),有感即發(fā),我手寫我心;第二是隨意性,題材、體裁、字數(shù)均不受限,可以信馬由韁地寫;第三是跳躍性,對生活片斷或人物片斷的描寫,偶發(fā)的聯(lián)想,生活中非連貫性或非目標性的思考等,都可以訴諸筆端,往往更可閃現(xiàn)智慧的靈光。讓學生愛上自己的那個與自我心靈對話的也許是雜亂無章的小本子,是一件值得語文老師欣慰的事。
與自己的學生“互為讀者”,彼此見證生命的喜憂,互相溫暖著、感動著、鼓勵著往前走,我以為這比贏得高考高分重要千百倍。
我有時會有一種擔憂,唯恐自己喪失了為那個“成長中的人”積極寫作的熱望。衷心期盼著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做“漂亮活”,用以答謝那曾經(jīng)和即將與我心靈相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