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儉
百部,別名百條根、九重根等,為百部科百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簇生紡錘狀肉質(zhì)塊根,莖上部攀援它物上升。葉卵形,2~4片輪生節(jié)上。初春開花,花淡綠色,花梗貼生于葉的主脈上,宛如花從葉上生出。品種多,野生于山坡或竹林中。我國各省均有分布,其中蔓生百部主產(chǎn)陜西、山東、安徽、四川等??;直立百部主產(chǎn)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對葉百部主產(chǎn)臺灣、江西、湖北、廣西等省。性喜蔭蔽和濕潤環(huán)境,怕干旱,耐寒冷。塊根入土較深,要求土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夾砂土。土壤瘠薄、黏重,對其塊根生長發(fā)育不良。(詳見圖1、圖2)。
圖1 百部
1.花枝 2.花 3.塊根
圖2 直立百部
百部以塊根供藥用,有潤肺止咳、殺蟲、止癢等功效。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百日咳、鉤蟲病、蛔蟲病、濕疹、皮炎等癥,外用滅虱、滅蛆。性微溫、味苦甘。
現(xiàn)將百部的繁殖與栽培技術(shù)介紹如下:
一、繁殖
采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先育苗后移栽。
①采種及種子處理。3年生百部才能開花結(jié)果。于7~9月當莖葉枯黃、蒴果由綠色變?yōu)辄S褐色、種子近暗紫色時,即可采集。后期開花結(jié)的種子都不成熟。果實采后置于通風干燥處晾干數(shù)日,待果殼開裂后種子自行脫出,然后收集種子,篩去雜質(zhì),曬干儲藏備用。
②播種育苗。南方宜秋播,北方宜春播。春播,于3月上旬至4月初進行。在整好的苗床畦面上,按行距25厘米開橫溝條播,溝深7~9厘米,然后按每溝播種100粒,均勻地將種子撒入溝內(nèi)。播后澆施腐熟人糞尿,加火土灰1把,再覆蓋細土,厚約1厘米,上蓋草保溫保濕,至4月中、下旬即可出苗。齊苗后,揭去蓋草,及時除草。6月進行第一次松土、間苗,每隔2厘米左右留壯苗1株,并結(jié)合追肥1次,每畝施用稀薄人畜糞水1500千克。8月進行第二次松土除草,結(jié)合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2000千克。培育1年,于當年秋冬季即可移栽。每畝播種量約4千克。一般育1畝地苗,可供移栽大田10畝。秋播于9~10月進行,方法同春播。第二年春季出苗,當年秋后移栽。
2.分株繁殖。每年收獲百部時,剪下大塊根供藥用,將小塊根按上部根芽多少,分割成數(shù)株,每株須有壯芽1~2個,并帶有小塊根2~3個。栽時按行株距25厘米×25厘米挖穴,每穴栽1株。使根芽向上,垂直栽下,不能橫栽或斜栽。秋栽后于翌春2月下旬出苗,20天左右齊苗,然后按常規(guī)加強苗床管理,當年秋冬即可移栽于大田。
二、種植技術(shù)
1.選地整地。百部塊根多分布于30厘米以下的深土層中,因此宜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秋季于前作收獲后,深翻土壤33厘米以上,并整細耙平。于栽前每畝施入堆肥或土雜肥15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草木灰10千克,翻入土中做基肥。做1.3米寬的高畦,畦溝寬40厘米,四周開好較深的排水溝。
2.移栽。于秋、冬季或第二年早春百部芽尚未萌發(fā)前進行。每株分株苗至少要有3個以上的小塊根,移栽才能成活。栽植密度:按行株距40厘米×30厘米挖穴,穴深15厘米左右,穴底平整,每穴栽苗1株。栽時將小根塊鋪平于穴底,向四周散開,然后覆蓋細土稍壓緊,澆1次透水,最后覆土耬平畦面。
3.田管措施。
①中耕除草、追肥。4月齊苗后,第一次中耕除草,結(jié)合追肥每畝施入人畜糞水1500千克;第二次于6月花果期,中耕除草后每畝施入人畜糞水2000千克;第三次7~8月只中耕除草,不追肥;第四次于冬季倒苗后,每畝用土雜肥2000千克與過磷酸鈣50千克混合拌勻后,撒施于土面,在中耕除草后將其壓入土中,結(jié)合培土壅蔸,以利百部安全越冬。并要清理和疏通排水溝,防止積水爛根。
②設(shè)立支柱。直立百部苗小株高,應于株旁立1支柱,以防倒伏;蔓生百部為草質(zhì)藤本,當株高15厘米時,于株旁插1細竹竿,牽引藤蔓攀緣生長和使株間通風透光。
③病蟲害防治。做好5~6月多雨季節(jié)蝸牛為害幼苗及7~8月紅蜘蛛汲取嫩葉嫩莖的汁液造成枯萎死株的防治工作。應分別于清晨在田間撒石灰及用0.2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0%三氯殺螨砜600倍液噴殺。
三、采收加工
1.采收。百部一般于移栽后2~3年采收。每年于秋冬季倒苗后至早春萌發(fā)前均可進行挖取。
2.加工。挖取塊根后,洗凈,剪去細根,然后投入沸水中燙至無白心時,立即撈出,曬干或炕干后即成商品。
一般畝產(chǎn)鮮品1000千克左右,折干率15%左右。產(chǎn)品質(zhì)量以身干、條粗壯、質(zhì)堅實者為佳。
(作者聯(lián)系地址:陜西省楊陵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農(nóng)科院老干所 郵編: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