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題時,你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問題其實不難,可你卻經(jīng)常被題目給出的條件“忽悠”,最終得出了錯誤答案。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下面幾道題——
情境忽悠法
一架繩梯懸掛在輪船舷側(cè),有1丈露在海面上,潮水上漲時速為6寸,問多長時間后繩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
【解析】有人堅持認為5小時后繩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當他們被告知“水漲船高”這一因素時,才恍然大悟。
他們?yōu)槭裁床荒苷_地回答這一問題呢?這是因為“多長時間后繩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這句話,往往使被試者不去考慮繩梯會不會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而是考慮何時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問題中的那些數(shù)字會引導被試者去計算,而且故意有丈、有尺、有寸,這樣就給被試者一種印象,似乎要設法把丈化為尺,把尺化為寸。于是“計算”這種心理傾向強烈地吸引著他們的注意,使他們?nèi)褙炞?,以致忽略了問題情境中隱蔽的但卻是最重要的“水漲船高”這一情境變化的因素。該事實表明,要有效地解決問題,必須注意隱蔽的情境變化的因素。
暗示忽悠法
抽屜里有黑白尼龍襪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襪子,至少要拿出幾只,才能保證取到一雙顏色相同的襪子?
【解析】這本來也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回答這一問題的被試者居然都說,至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證取到一雙顏色相同的襪子。當被告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3只時,他們還一時想不通。
為什么多數(shù)人錯誤地回答為“8只”呢?用被試者自己的話說,這是因為“當我們想到要取‘1雙時,就一定是各拿1只,既然是各拿1只,因此就要超過7只”。
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是“相同”與“不同”。取1雙顏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1雙顏色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梢姺不卮馂椤?只”的,往往是由于存在著“顏色不同”這種心理傾向。那么,既然題目明明要求取“顏色相同”的,而被試者為什么偏偏會產(chǎn)生“顏色不同”這種心理傾向呢?這就是題目暗示影響的結(jié)果。題目中“黑白”表明了“顏色不同”;“各7只”也暗示要取“顏色不同”的襪子,因為“各7只”對取“顏色相同”的襪子沒有實際意義。取顏色相同的襪子,不論是各5只、7只、10只……都無所謂,都是至少要拿出3只,只有取“顏色不同”的襪子時“各7只”才有實際意義。此外,由于“黑白”“各7只”的影響,也就產(chǎn)生了“取1雙即各拿1只(即顏色不同)”的心理傾向。受暗示影響最大的是“各7只”,如果把“各7只”改成“有黑白兩種顏色的襪子”,那么就能很快地回答出至少要拿3只。
暗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它有積極作用,但有時也有消極作用。以上講的情況就是其消極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就要隨時警惕命題中暗示的消極影響。
假言忽悠法
“2加3在什么情況下不等于5?”注意,這里的2、3、5都是一般的數(shù)。請你從邏輯角度回答。
【解析】答案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边@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中,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所以,當前件真(存在)、后件假(不存在)的時候,該判斷必然是一個假的判斷。但是,當其前件是假的時候,后件無論是真或假,該判斷都可能是真的。也就是說,一個真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當其前件真的時候,后件必真;當其前件假的時候,后件可真可假。一個真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后件是假的時候,就必然要求其前件為假。這個命題,實際上是問在什么條件下,2加3不等于5。而“2加3不等于5”已知是一個假判斷,為了使以這個題目為后件所構(gòu)成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是一個真判斷,那就必然要求其前件也是一個假判斷。所以,要正確回答提出的問題,只要提出一個相應的假判斷作為前件,而把“2加3不等于5”作為后件,從而結(jié)合成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就可以了。
因此,答案不僅可以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也可以把“1加1不等于2”換成“2加2等于5”、“2加3等于0”、“3加3不等于6”等。
(《思維風暴——452道思維名題及其解答》,邱章樂編著,東方出版社,定價: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