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張劍先生寄來他的新著《莫友芝年譜長編》。該書由中華書局于2008年11月出版;大十六開版式,硬殼精裝,厚約一寸;洋洋百萬言。翻閱之后,覺其內(nèi)容浩博,剪裁精當,考論精審,條理分明,引人入勝;仿佛走進文化寶山,發(fā)現(xiàn)文化富礦,采掘不盡,令人驚喜不已。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學者和詩文家,貴州獨山人,與遵義鄭珍齊名,同被譽為“西南巨儒”。乃父莫與儔先生,曾在翰林院庶常館攻讀,親炙漢學大師阮元、紀昀、洪亮吉諸先生教誨,熟知漢學門徑,諸先生殷盼他將漢學之風領進西南,但他返里山居多年,無條件從事研討,六十歲出任遵義府學教授,才將漢學門徑傳授給門人鄭珍和第五子友芝,終使二人躋身漢學大師之林,在西南地域掀起研討漢學的風潮。
友芝幼承庭訓,學識淹通。三十歲前后與鄭珍合纂《遵義府志》,時論比之《華陽國志》,有“府志中第一”的評語。他精研文字、訓詁、聲韻之學,旁及金石、目錄,有專著多種。已刊行的《韻學源流》、《唐寫本說本部箋異》,學術價值頗高,今天被一些大學釆為文科研究生教材?!?呂阝)亭知見傳本書目》,被視為枕中鴻寶,一些藏書家隨身攜帶,憑此尋覓珍稀古籍。
友芝性情坦率和易,善交游,上至公卿名相,下至隸夫走卒,都樂與交往。言談機趣幽默,妙語一出,常常令人噴飯。晚年赴京師,與名流數(shù)十輩唱酬,切磋學術,在江南十年,得好友曾國藩關照,為其學術研究及生活環(huán)境提供極大幫助,同時結識幕中文武英才。他又奉曾國藩、李鴻章之命,往江南各地尋訪流落民間的《四庫全書》(原藏文匯、文宗兩閣)殘本,借此出入各地書肆及藏書名樓,獲得不少珍秘古籍,充實其“影山草堂書樓”,也目睹著名善本,為其版本目錄學的研究積累寶貴資料。
莫友芝多才多藝,既工詩,也寫詞,書法各體皆工,為有清一流大家。且擅篆刻,有印譜一冊傳世。其詩為“宋詩派”代表,在詩壇上有一席之地。其詩文集和學術著作,友芝生前僅刻印幾種,死后由其子繩生整理刊行幾種。有不少手稿留存,其中有十幾本日記,幾百封書信,還有《(呂阝)亭畫經(jīng)眼錄》、《聲韻考略》等專著,以及文稿、詩稿、詞稿等若干種,都是研究莫友芝的珍貴資料。
清末民初,莫氏家道敗落,繩孫及其子經(jīng)農(nóng)靠出售藏書及古董度日。經(jīng)農(nóng)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初離世,后嗣無人,莫氏藏書及鈔稿散佚,被一些藏書部門收藏。莫友芝一人的書札、文稿及書法作品,而今流落在北京、南京、上海、臺北及貴陽等地。
張劍先生專力搜求莫友芝遺稿,得到許多師友的支持,歷時數(shù)年,收獲頗豐。如中國社科院圖書室藏有《影山草堂吟稿》3卷,外集1卷,存詩400多首,又有《(呂阝)亭書畫經(jīng)眼錄》4卷,還有《影山草堂雜稿》、《(呂阝)亭函稿》、《(呂阝)亭家書》又一冊,《(呂阝)亭尺牘手稿》等。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有《(呂阝)亭雜記》、《(呂阝)亭父子藏札》;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有《(呂阝)亭雜文燹馀集》、《(呂阝)亭詩文稿》5冊,《郎亭詩鈔》手稿1卷。上海圖書館有《(呂阝)亭書札》(由周秋芳整理發(fā)表)。南京圖書館有《莫友芝書札》、《(呂阝)亭詩文稿》、《(呂阝)亭文鈔》等?!?呂阝)亭日記》則分散藏于大陸及臺灣的多家圖書館中。
這些鈔稿、手跡的獲得,為莫氏年譜的撰寫提供了豐富而可信的資料。經(jīng)過反復研讀、考訂,并與其友人的論著、詩文、信札、日記等相互考證,確定各則資料的系年,最后寫定成書,其間的艱辛,難以備述。
《年譜》中對莫氏經(jīng)歷的考訂,糾正了個別史實(如并未參與金陵書局校書),并為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提供確切的史料(如黔北楊龍喜起義的導火線;四大大奇案之一“張文祥刺馬”的真實背景一一莫祥芝為該案主審官之一,友芝日記中有記述。)此外,順帶發(fā)現(xiàn)了鄭珍、黎兆勛等信函,鄭珍的詞作,翁同龢、章永康的詩作,以及其子彝孫的詩作。這對近代文學和近代史的研究,都有參考價值。
總之,這是一部值得仔細研讀的佳作,特向廣大讀者和方家推薦。
責任編輯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