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宸
周末,我跟媽媽到祁阿姨家作客。席間,祁阿姨端上了一盆紅燒豆腐,叫我們品嘗。平時,我很不喜歡吃紅燒豆腐,因為媽媽燒的豆腐一點都不好吃??稍谝慌缘膵寢屢粋€勁地夸豆腐燒得好,并夾了一塊放在我碗里。我禮節(jié)性地嘗了嘗,確實,味道確實好極了。我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豆腐不像我家的豆腐那么白嫩,而是略顯黃色,并且上面還有許多小孔。我不由連吃了好幾塊。
飯后,我纏著媽媽向祁阿姨討教豆腐的做法。原來,她在燒豆腐前將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凍室中凍一凍,這樣的豆腐燒起來就好吃了。第二天,我和媽媽用這種做法試了一次,果真好吃。
為什么被凍過的豆腐就這么入味好吃呢?我想解開這個謎團。
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我開始了我的探究過程:我請媽媽早晨幫我買來了4塊形狀、大小等基本相同的豆腐,將2塊放入冰箱的冷凍室,另外2塊按照原來的方法放入冷藏室。下午四點,我將4塊豆腐從冰箱中取出來。仔細觀察,冷藏的豆腐沒有什么變化,只是比原先涼了點;而冷凍的豆腐硬梆梆的,四周結滿了冰,像石頭一樣。等它們解凍后再看,凍過的豆腐里面有了許多的孔隙。哦,我明白了,原來凍豆腐里有了許多的孔隙,在烹飪的過程中,各種調料都能浸到豆腐里面去,所以紅燒起來才特別入味、特別好吃。
但是,凍豆腐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孔隙呢?我忽然想起了科學課上所學的“水結冰后體積變化”的實驗,這是不是與豆腐中存在的水有關呢?我查閱了資料才最后明白:這確實與豆腐中的水有關。因為水在4℃時,密度最大,體積最小,當環(huán)境溫度降到0℃以下,水結冰后體積反而變大。豆腐在冷藏時,其中的水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變化,體積也變化不大;而豆腐在冷凍室冷凍時,豆腐塊中的水結成了冰,體積變大,這樣豆腐中就會被擠出了許多小“冰窩”,每個“冰窩”的大小和分布是不規(guī)則的,有的連通,有的閉合。當小“冰窩”中的冰融化成水后,豆腐中的“冰窩”空間繼續(xù)存在而不能復原,因此凍過的豆腐就會有了許多孔隙。
實驗之后,我將過程寫成了小論文,得到了語文老師和科學老師的肯定、表揚,我開心極了。
小編點評:生活中處處有社學,小作看能細心觀察到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并能用科學知識來解答,非常好。并且作者不僅僅查閱資料,還自己動手實驗,這使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知識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