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甜
[摘要]臺詞能將電影升華,使觀眾耳目一新,從而引起心靈的共鳴,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本文通過對經典電影臺詞的分析,從語言學、信息論和電影藝術等角度來分析影片如何利用反預期信息手法給臺詞增色。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很大程度取決于對語言信息的重新整合,取決于對預期信息的偏離。要偏離預期信息要有兩個基礎,一個是觀眾要有已知信息的框架,二是要對已知信息中的部分信息進行偏離和顛覆。
[關鍵詞]信息;反期待;電影臺詞
電影是一種信息的傳遞,一種信息的交流,電影藝術始終在與他者的交流中生生不息,而這溝通的基礎便是電影語言。一部成功的電影決不僅只給觀眾單純觀感上的沖擊,而是能引起心靈的共鳴。往往將電影升華,起畫龍點睛的還是電影中的臺詞。
電影中的經典臺詞之所以能讓觀眾耳目一新,過目不忘,在于臺詞中信息重新整合上的創(chuàng)新,在于反預期信息手法的運用。
一、信息的順序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信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是哲學層面上的:“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以質、能、波動的形式呈現(xiàn)的結構、狀態(tài)和歷史?!倍M義的信息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息或訊息(message)。
一般來說舊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由舊信息引出新信息。舊信息是已知信息,新信息是未知信息。雖然在交流中我們總是希望傳遞和接受新信息,但語言不可能全部傳遞新信息,它必然包含一定量的已知信息,如果沒有已知信息,交流是很不現(xiàn)實的。
與已知信息緊密相關的另一語言特征是期望鏈。特定的單詞或短語都具有期望的單詞或短語與之搭配使用,其間的使用順序可預測。期望鏈通常與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化經歷相關。英國的Firth學派曾經提出“詞語的可搭配性”,例如spick和span總是在一起,spick-and-span“嶄新的”,其可預測性非常高。當然詞語間的搭配組合并不局限在詞組或短語中,句子中也存在可預測性程度的高低。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就是巧妙地對句子信息的可預測性進行了有意識的偏離,不僅達到了超凡的表達效果,也使電影因這一句或幾句臺詞而讓人回味。
二、對已知信息的偏離
如果一句話所傳遞的都是已知信息,那這句話對聽話者而言就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一句話,當你聽到前半句你的思維已經預測出了后半句,但后半句的表達又出乎你的想象的時候,這就產生了對已知信息的偏離。比如,當A對B說“我不喜歡你”時,B聽了可能會比較難受,因為按信息的期待傾向來預測,接下來的話很可能是“我為什么不喜歡你”,“我們之間沒有可能”,“不要再跟我聯(lián)系了”等等。但是如果A接著說“我愛你”,那么“我不喜歡你,我愛你”這句話就不是簡單的否定,反而有了特殊的語用效果,否定一個比較淺的程度是為了肯定一個較深的程度,是強度肯定。很多藝術作品都常常會設計一些句子,先給觀眾一個慣性的想象,然后再來個出其不意,增添語言的陌生感和新奇感。
對已知信息的偏離有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一個是能激發(fā)觀眾按慣性去思維的已知信息框架,一個是要有對已知信息中部分信息偏離的新奇的反預期信息。一條新聞,只有涉及了我們已知的或有所耳聞的主體或人物時,這條新聞才是吸引人的。這些已知的信息框架是能夠激發(fā)反預期信息的基礎。
新奇性是最具刺激性和最令人愉快的,因為它提供了驚奇、沖突、不和諧、認知不協(xié)調、變異,或者對人們所預料、所經歷之事的偏離。如果沒有對規(guī)則的期待,所有這些驚奇、沖突和偏離都不會存在,而這個規(guī)則是冗余信息提供的。新信息與冗余信息之間新穎的主觀對照和平行對比,制造了沖突和驚奇??梢韵胍姡饔^新奇性越高,這種驚奇和沖突就越強烈。
在電影的臺詞設計中,會先有一個大家熟知的熟語或習慣表達的部分出現(xiàn),比如一首唐詩,常常上半句沒說完我們就可以猜出下半句,但當下半句不是我們思維慣性中想象的那樣時,電影臺詞的魅力就顯現(xiàn)出來了,往往這樣的臺詞會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會讓受眾長久地回味,甚至廣為流傳。
三、經典影視臺詞中的反期待信息
幾乎每一部經典的電影都有一句或幾句經典的臺詞。有些是感人的,有些是充滿哲理的,大多數(shù)都利用了受眾的已知信息框架傳遞了反期待信息,給受眾以新奇感,帶來了影視語言的審美享受。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些經典臺詞:
(1)“小時候,看著滿天的星斗,當流星飛過的時候,卻總是來不及許愿,長大了,遇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卻還是來不及?!?《停不了的愛》)
影片《停不了的愛》講述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內地山區(qū)小學女教師和香港男醫(yī)師之間的愛情故事。當我們聽到臺詞的前半部分時,我們對后半句的預期心理期待語句應該是“長大了,終于可以把握機會許愿了”,但說出的卻是“長大了,遇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卻還是來不及”,本來是一個對比句,應該是小時候和長大后的一個對比,后半句應該是對前半句表述的一個轉折,但臺詞中卻巧妙地違反了觀眾的期待信息,沒有傳遞出對比,這樣的效果是深化了主角對愛情對生活的無奈,這樣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觸動觀眾心中那根脆弱的弦。
(2)“生命中充滿了巧合,兩條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一天?!?《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向右走》是一個發(fā)生在城市的關于追尋的故事。我們人腦就像一本大的百科全書,關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信息和知識都儲存在里面,在我們的知識框架里,我們知道“兩條平行線之間沒有交點”。但這句臺詞卻違反了我們的已知信息,“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時候”,絕望中也有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習慣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線,到相同的目的地,習慣讓人的生活不再變換,習慣給人以安全感,卻也給人以寂寞感。習慣就像兩條平行線,讓人覺出生活的平淡,而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時候,讓你對愛情又充滿了憧憬,讓平淡的生活也生動了起來。
(3)“上坡之后一定會有一個下坡,下坡的低點之后一定會有一個上坡。上坡真的好辛苦,但是熬過這段上坡,你就可以得到一個下坡當獎賞?!?(《單車上路》)
《單車上路》講述的是年輕人叛逆、恐懼、愛情與追尋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將人生比喻成一段路,一段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常常要上坡和下坡,上坡和辛苦、努力、汗水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上坡雖然艱辛,但爬上去之后可以看得更高、更遠,這是我們的心理期待信息。但是“熬過上坡,可以得到一個下坡當獎賞”完全超乎你心理的想象,因為這是一部表達青春的片子,青春是張揚的,熱情四溢的,上坡之后能看到風景固然美好,但是沒有風景有個下坡作為獎賞也不錯,那是夢想和熱情之外額外的收獲和補償,簡單的一個反信息期待的運用,將影片的主旋律展現(xiàn)無遺。
(4)“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不見不散》)
《不見不散》沿襲了馮小剛黑色幽默的一貫風格,由“小人物、小生活”看出“大道理”。這句話是惡搞了顧城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尋找光明?!边@首詩對觀眾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所以“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可以說是把經典的東西狠狠地顛覆了一番,卻也不失為經典。我們說一句臺詞經典不經典,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評判,但我認為更應該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評判,老百姓覺得好的就是好的。其實我們一直都有一個誤區(qū),覺得好的電影一定要有很高的深度,語言上不能不雅,要精,要過濾,要經過裝飾,但是實際上最樸實的跟老百姓最接近的就越能打動老百姓的心,一直以來都是大眾文化在決定著精英文化,而不是相反。
所以,掌握了觀眾的心理,了解了他們的預期心理期待,運用語言的反信息心理期待的手法就可以化平淡為神奇,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精彩的臺詞,為整個影片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