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指出:“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時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然而,在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對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存在著不同的誤解。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應,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看到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時,也應當看到它所存在的弊端,及時總結,不斷反省和調整,使它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下面就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新課程應用中的利弊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多媒體教學不可忽視學生的合作過程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新課標提出:“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間的有效溝通與交往?!倍嬎銠C輔助教學在實踐中多以創(chuàng)設情景為主的屏幕演示教學,呈線型狀態(tài),這就給教師組織教學設置了難關。如何在情景演示中有目的“穿插”豐富的教學信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動手、思考、表述、提問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在多媒體演示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些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和內容,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能夠有機會清晰的表述,從而促進學生之間在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和共同提高。
二、有揚棄而不獨重多媒體
多媒體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使用不當也會有負面作用。俗話說:“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了解工具的特點,揚長避短,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效益。
實踐中有的教師在嘗到多媒體教學的“甜頭”后,便在一些課上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視學生為觀眾,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也忽視了對學生 “視”神經的保護,有些教師甚至干脆用計算機多媒體代替黑板與掛圖。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融合體現(xiàn)個性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可使教學活動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學思路被多媒體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學風格被計算機演示的教學流程所湮沒,最終失去了人的優(yōu)勢。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與計算機媒體進行必要的整合或優(yōu)選,才能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運用計算機媒體教學時,有的教師將課件設計成線型結構,上課時只需要按一個鍵,課件便按固定流程進行演示,教師再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入課件的預定結果上去,使學生的思維圍繞課件而動。正如李克東教授所說:“過去是人灌,新的課堂是‘電灌,而且人機一起灌,灌得更辛苦”。剝奪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也扼殺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使學生變成看客或容器,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注意,不能跟著軟件跑,上課時不能圍著屏幕轉,要根據(jù)各種不同的課堂變化,(甚至是一些難以預料的偶發(fā)事件),善于利用課堂上來自學生的有效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方案。該精講的要講清,該板書的不省略,該討論的不代替。及時規(guī)范教與學的行為,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去發(fā)現(xiàn)知識,用她們已有的經驗和方法去解決新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四、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關系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教學輔助手段,其目的是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切忌用計算機演示課件來替代教師和學生雙向交流的活動。因此在設計課件程序時要把握好使用多媒體的時機,正確處理好計算機媒體與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指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討論、反思等時間的關系。例如,一句話的結論性板書,不一定就比使用powerpoint或flash動畫的效率低。又如許多直觀性、實物性的教具,帶給學生的直覺感受(觸摸、估量等)不一定比計算機媒體課件演示的效果差。所以,我們必須把現(xiàn)代技術和傳統(tǒng)手段結合起來,合理選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輔助教學的效果。
總之,計算機媒體在教學中處于輔助地位,運用信息技術是為了更高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不能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綴與裝飾,杜絕為了技術而技術的形式主義做法。要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消除弊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設計參與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溫天蘭,教師,現(xiàn)居甘肅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