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京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修養(yǎng)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得到多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許多家長已認識到,自身所具備的良好的素質是孩子成為社會棟梁的最基本條件。音樂教育是少年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而不容輕視的影響。筆者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員,對于少兒音樂學習有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 目前少兒音樂學習快樂嗎
目前音樂教育并不想我們想象得那么美好,尤其是少兒音樂教育。據筆者所知,一些中小學常常播放各種流行音樂作為課間操之前的歌曲欣賞,他們以為這就可以提高兒童的音樂欣賞水平了。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強調了音樂教育的神圣性,而忽視了它的娛樂性。音樂教育過于重視技巧的訓練,猶如當今的應試教育中過于重視“分數”一樣。于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式的結果產生了:雖然我們培養(yǎng)出了一些音樂人才,但廣大群眾的音樂素養(yǎng)尚沒有充分普及;少兒音樂考級人山人海,但是,其中的相當一些琴童心中并沒有音樂。
人生的幸福就是快樂,快樂地生活是人們永遠的追求。如果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從小讓孩子們懂得快樂并享受快樂,就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二、 少兒快樂學習音樂的幾個關鍵點
1. 了解少兒心理特征
我們教學的對象就是少年兒童,這個時期的心理特征非常明顯。在了解其特點的基礎上,有助于我們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上音樂,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貪玩、好動、好奇、模仿能力強。這一心理特征就需要我們老師結合實際情況,豐富音樂教學的方式方法、寓教于樂,相對于成人教育,就給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反過來,也正是因為有這個特點,教師才易于調動學生并營造出歡快活潑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來。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2)自我表現欲強,喜歡被肯定、被表揚。根據兒童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平時就應特別注意尊重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表現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對于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征求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感興趣的歌曲以及形式,讓他們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來。
2. 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兒接受能力不同
每個人在幼年時期甚至胎兒期就對音樂有反應。不同的年齡階段,人對音樂的反應是不相同的,如何在不同年齡階段讓音樂教育順勢而為,確實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為了仔細觀察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一部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了一些簡單測試,這些孩子的年齡范圍是3歲~7歲左右。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比較以后,我發(fā)現:3歲的幼兒易被各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音色所吸引。而4歲~5歲的幼兒對聲音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在4歲幼兒的歌曲聲中開始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感情。7歲左右,孩子們開始進入比較規(guī)范的階段,他們不再隨意地演奏,而是通過一些固定的節(jié)奏和結構來表現自己的感情。7歲以上的孩子們則經常通過自行的嘗試去感受已被廣泛接受的一些音樂模式,如搖滾樂、流行樂等。
以上所述,是3歲~7歲左右兒童對音樂反應活動的大概表現。在音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這些規(guī)律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音樂素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根據孩子們自身音樂能力的發(fā)展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來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是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之后,才致力于音樂的學習,成就了最終的輝煌。所以,只有讓孩子們感覺到音樂的學習是快樂的事情,讓他們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才能達到培養(yǎng)成才的最終目的。
3. 借鑒國外的一些優(yōu)秀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不僅其成人教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少兒教育也是極其完善。美國教育體系富于開放性,融合了世界各國先進的教育方法,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實用有效的教育體系。
(1)教學效果的明顯與否在于教師及教材。美國學校的少兒音樂教育會根據實際需要聘請相關老師,甚至很多都是兼職的音樂老師,并且兼職老師經常進行調換以增加孩子們接觸范圍。教材則是實用為主,選擇種類非常繁多,比如,有中國傳統(tǒng)民歌、愛爾蘭民歌、土耳其舞曲等,非常廣泛;另外對音樂人的介紹,有名和不太著名的都有,并不局限于世界大師等。
(2)教學方式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是生活經驗的延伸。美國教學以實用為主,認為教育與生活應該是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不能脫離于學生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去學習音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要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真正樂感,同時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使學生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音樂,也鍛煉了學生獨自表達、理解、判斷和評價音樂的能力。
三、 為少兒音樂教育學會換位思考
探索適合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新方法,是我們音樂教師能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成功開啟學生潛在音樂天賦的關鍵所在。教育新觀念應該站在少年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對待音樂學習,教師應在最大限度上區(qū)別對待并努力發(fā)展每一個兒童的智慧,形成其個性特征。善于運用少年兒童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來幫助和豐富兒童的音樂學習,讓他們能快樂地學習音樂就是我們音樂素質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