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衛(wèi)龍
中學文言文教學歷來困難重重,一是因為文言文歷史悠久,行文簡練,典故眾多,與現(xiàn)代漢語在詞義、語法等方面存在差別,學生難以理解掌握。二是因為應試的需要,教師基本上是串講到底,文言文學習給學生的印象便是枯燥的翻譯、背誦、默寫,學生完全被“牽著鼻子走”,他們的主體意識被凍結,不能在閱讀中體驗到快樂,久而久之,興趣蕩然無存。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原本溫暖平和樸素可親的文言經典,似乎已變成冰冷的高閣之物。學生不得不敬而遠之,甚至懼而遠之。三是因為功利的當代人認為,有那么多新知等待我們去學習,文言文對我們有什么用,所以失去學習文言文的原動力。針對上述情況,我在文言文教學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以求擺脫文言文教與學的困境。
一、 講出文言文的文化意蘊
初中教材文言文典雅,簡潔,內涵豐富,雖年代久遠,卻香如陳酒,其中的文化意蘊深厚醇美。散步古人庭院,認知古人社會生活。教材文言文窺片言只語,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
萬象萬物。例如,從“布衣”“短褐”“綺繡”中,可知道穿著者身份地位的差別?!霸墙癯凡葳A”,包含了古代民俗——端午節(jié)斗草,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下課后會有人也來玩玩斗草:文斗斗智,增長植物學知識;武斗角力,活動筋骨,驅走疲憊與枯燥,快哉樂哉!
品味意象,提高古詩詞的鑒賞力。理解故事此特定意象的含義,是讀懂古詩詞的一把鑰匙。教材選文中多處提及柳、月等等,于是專門講講它們的文化意蘊,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柳亭亭玉立,讓人產生許多遐想。柳枝柔長,婀娜,隨風輕搖,讓人覺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諧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所以柳樹常被詩人寄托離情別意。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離愁別緒淡化為柳絲的纏綿挽留。柳樹的姿態(tài),也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樹就被擬為美麗的女子。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绷喾N于房前屋后,所以柳常做故鄉(xiāng)的象征。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樹較早萌發(fā),與春天同行,所以柳樹有時代指春的到來,唐徐夤的“脈脈金條引線微,年年光翠報春歸”即是。了解了柳等的意象,激發(fā)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樂趣,進而有學生嘗試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運用,增強了文字的表現(xiàn)力。
“游山玩水”,領悟中國人的山水觀。古人將自己對山水的認知與感悟記錄在許多篇章里。君子比德,天人合一,就是中國人的山水觀??鬃犹岢觥爸钦邩匪?,仁者樂山”,這種君子比德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廣泛影響,深深浸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因而我們理解了富春江上吳均的淡泊,廬山瀑布前李白的浪漫,岳陽樓上范仲淹的曠達,驪山腳下張養(yǎng)浩的憤慨。這也驗證了天人合一,人在自然中,不是消失,而是和諧共生,延伸拓展。前人昭示給我們這一千古不易的生活態(tài)度,其實將漫游大千世界見微知著的使命當做人生的權力,帶領學生“游山玩水”,徜徉于文言文中,也是行使這種權力。
盡管這些思想對于中學生而言有些深邃,但教師還是應該深入淺出地講解,終有潛移默化的神奇,否則怎知“山”的高聳,“水”的幽深。
二、 講出文言文美的意境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態(tài),審美趣味。正像詩人流沙河所寫:“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睂W習文言文還有助于培養(yǎng)起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
豐富審美體驗。在流傳已久的文學精品中,具有審美特質的文字比比皆是。三峽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之高,浙江潮的“際天而來”“吞天沃日”之勢,富春江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之清,北部邊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壯,哪一種景不長留腦際;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忠,歐陽修“樂其樂”之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憂,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之愁,哪一種情不撼人心魄!學生流連于字里行間,怎能不“沉醉不知歸路”。
體味生命意蘊。阿爾卑斯山谷中寬廣的汽車路旁有一條標語:“慢慢走,欣賞??!”這告訴我們: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生活,不要只顧匆匆趕路,而要多多回首流連風景,這樣,紛繁的世界才不會了無生趣。在文言文學習中體味生命意蘊,就是發(fā)掘、體驗、感受、領悟文中的親友情、山水戀、家國愛等世間一切情愫。在俗世塵緣中把握和流連生命的一片真情,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所在。
蘇軾夜游承天寺,見庭中月輝清澈,竹柏搖曳,他就像悠游于“積水空明”中的魚兒,自由自在,他忘懷人間得失,胸襟如同月光那樣澄澈。當他慨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時,我們懂得他的心聲:何時何處無良辰美景,然而有“閑情”欣賞它們的人太少了。蘇軾的欣喜與感慨相交,正是人的精神生活豐富的一種表現(xiàn),這就是在體味生命意蘊,學生從中悟得在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里,學會忙里偷閑,在審美世界中駐足,時常欣賞世界,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是詩意的生活,即高品質的生活。
(樂清市蒲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