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侄女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中,曾經(jīng)說到她自己讀課外書時囫圇吞棗,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jié),人物的個性、復雜的人物關系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安在那個人身上。據(jù)我所知,不少同學讀課外書時也有這么個毛病。雖然讀書很多,但由于讀得馬馬虎虎,所以收效不大。
怎樣才能改掉這個毛病呢?宋朝大學者陸九淵說過:“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這對于我們改掉讀書馬虎的毛病很有針對性。
慌里慌張讀書,浮光掠影,頭腦里只能留下些支離破碎的印象。只有一字一句仔仔細細地讀,才能充分地領悟書中的內(nèi)容。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不要輕易放過,要查查字典或詞典,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體會意思。讀不明白的地方,要回過頭來重新再讀。有時還可以邊讀邊在字里行間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如果漫不經(jīng)心,眼睛看著書,思想上卻開了小差,那就不會有好的閱讀效果。
什么是“涵泳”呢?涵泳就是“扎猛子”,潛在水下游泳。我們讀書時也要像潛水員那樣,全身心地潛入書中所描繪的那個“海底世界”。要貼著作者的心思去想象,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到讀書的趣味。
讀過以后,還要合上書在腦子里“過過電影”,如有記不住的地方,再翻開書看看。我們也可以做做讀書筆記,練習用簡練的語言把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也可以列一個人物提綱,把每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記下來。這樣讀書,就能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不致像魯迅先生的侄女那樣“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了。
(本文摘自《張慶文集·雨潤篇》(有修改),原載《小學生學習報》1990年6月27日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