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進
抓語言訓練理所當然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但是一篇課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見啥抓啥,抓起來不分主次。一篇課文的整體訓練,皆始于“點”。精選語言訓練點,抓好語言訓練點??梢詷O大提高一堂課的效率和效益。精選語言訓練點,提煉語言訓練點,當然要抓文本本身典型的語言信息——如內(nèi)容的精彩處、表達的精妙處、理解的關(guān)鍵處。但更重要的是,在進行語言訓練時,必須觀照年段教學目標要求。深不得也淺不得。年段教學目標的要求是隨著年段的增高而螺旋上升的,不同的年段要求不一樣。比如《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目標的第三條是:“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边@一段話,既是對達成目標的陳述,也是對訓練方法的提示,我們在3—4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就應(yīng)該根據(jù)年段目標要求來抓“語言訓練點”,不能隨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下面,我們以全國青年教師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一等獎獲得者陳金龍老師和王玲湘老師的課堂教學片段為例,簡要分析他們是如何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觀照年段目標,抓好語言訓練點的。
先看陳金龍老師執(zhí)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白鵝》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生讀:先吃一口冷飯,再……)
師:明白了,先吃一口冷飯,再吃……然后再到別處吃……,這種吃飯的方法作者用了一個詞語是——
生:三眼一板。(師板書)
師: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就像我們音樂課上的節(jié)拍,原指京劇里的一種板式,四四拍會打嗎?看老師打,會嗎?伸出小手打。(生打節(jié)拍)
師:真好,再來一遍。(生再打)
師:哎,真好,這就是三眼一板的本來意思,那么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生:做事不打亂順序。
師:那鵝吃飯的順序是什么,你讀給大家聽聽。(生讀)
師:明白三眼一板了嗎?
生:明白。
師:有趣嗎?
生:有趣。
師;吃飯的東西能少嗎?
生:不能。
師:順序能打亂嗎?
生:不能。
師:這就是——
生:三眼一板。
師:再有趣地讀一讀這句話。(生讀)
師:多有意思呀,就是它這三眼一扳的吃飯方法,我們的鵝老爺為我們上演這樣一幕,讀讀這一幕,這生動的一幕。(生讀)
“三眼一板”這個詞對學生而言是很生疏的,如果直接問學生這個詞的意思,我想沒有學生會舉手,如果布置查字典,時間不允許,而這個詞又是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一個關(guān)鍵處,教師便直接告訴學生這個詞的本義。演一演之后,著重引導學生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其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這就將年段教學目標較好地落實到了語言訓練點中。
再看王玲湘老師執(zhí)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中的教學片段。
師:那么“青年人”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生(讀):“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你會帶著問題讀書,這有個生字(課件中“伏”字變紅),齊讀三遍。(生讀)
師:這個句子讀一遍是不夠的。你們再讀讀,讀著、讀著,有的詞語會讓你的心頭輕輕一顫,你就抓住它,多讀幾遍。(生自由地讀幾遍)
師:哪個詞語打動了你?
生:“理所當然”打動了我,家鄉(xiāng)的人覺得是應(yīng)該這么做的。
師:有你的讀書體會,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覺得“伏”字打動了我。
師:是的,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讀書體驗。我們先來看看“伏”字,“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彎”的意思。
師:我們再看看這個“伏”字,什么結(jié)構(gòu)?
生:左右結(jié)構(gòu)。
師:(出示字理圖)左邊——
生:一個人。
師:右邊——
師:在甲骨文時代,“犬”是人類崇拜的一種象征,彎得是那樣恭敬,是那樣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從甲骨文到篆書到楷書的字理變化過程)我們的祖先就這樣造了“伏”字。
師:現(xiàn)在我是那位老人,誰來做年輕人?請個小伙子。(一男生上臺)
師:請你做做“伏”的動作。(男生深深地彎下身子)
師:(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年人的知音,這樣,老人就能輕而易舉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過小溪了。
師:(扶起年輕人)到了對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謝嗎?
生:不需要。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家鄉(xiāng)的人都習以為常了,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多好的年輕人,(問另一位同學)老人沒有向年輕人千恩萬謝,年輕人會生氣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
生:因為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聽了你們的回答,我就在想啊,當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他一定也曾經(jīng)(指課件文字)——
生(齊):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師:因為(指課件文字)——
生: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當這位年輕人老了的時候,也一定會有——
生:年輕人伏下身子背他。
師:因為——
生: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透過這個“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愛幼。
師:是尊老還是愛幼呢?
生:尊老。
師:你們的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書)——
生: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
師:透過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當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覺得家鄉(xiāng)的人一代一代都是這么做的。
生:家鄉(xiāng)的人十分謙讓。十分淳樸。
師:我注意到你的發(fā)言中有兩個“十分”,那也就是說,這已經(jīng)積淀成山村淳樸的鄉(xiāng)風、民風。景美情更美,這更是家鄉(xiāng)的——
生:一道風景。
師:讓我們捧起書,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王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獨具匠心。在這個語言訓練點中。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到家鄉(xiāng)的人互相謙讓的美,應(yīng)該說,這時的感受還是平面的、膚淺的。如何把學生的感受引向深入,教師作了巧妙的提示。學生找出了“理所當然”“伏”兩個詞,于是,教師展示“伏”字的字理變化過程,師生表演“伏”的情狀,然后調(diào)動生活積累,理解“理所當然”的豐富內(nèi)涵,讓學生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深入地感悟山村淳樸的鄉(xiāng)風、民風。學生不僅學習了語言,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巧妙落實教學要求,是在年段教學目標觀照下進行語言訓練的一個成功范例。
本欄責任編輯徐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