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莉
我家的“三項基本原則”,讓教育變得輕松快樂。無他,只因這一切都從人的本性出發(fā)和開始……
在亦池年滿3歲進入幼兒園之前,所有的時間,我和女兒一起摸爬滾打,玩耍逗樂,一邊注意觀察她的性格特點,一邊營造我們健康而快樂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
有憤世嫉俗的文壇朋友,給我建議說:咱們干脆自己教育孩子得了,不必去上幼兒園也不必去上小學(xué),以免孩子被學(xué)校耽誤。這樣的做法也是有榜樣的,文壇就有某某作家,采取了這種教育方式。他的孩子不上幼兒園也不上學(xué),就在家里,由他自己上課,據(jù)說效果很好,比在幼兒園和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知識多,小小孩子就已經(jīng)算得上博學(xué)多才了。
可是我不!我不想采納任何偏激的做法??纯次业呐畠喊?,她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睛,就像小鳥一樣歡騰雀躍,不停地喳喳叫:“媽媽我要去公園玩,媽媽我要去公園玩。”
附近的兒童公園,差不多成了她的家,一天要去好幾趟。在兒童公園里,小亦池笑容滿面地接近其他小孩子,用她那笨拙的小腿,奮力把皮球踢向別的小朋友,然后滿懷期待地要他們接住。孩子是人啊!人類是群居動物,是有社會性的啊!
有一段時間,亦池在家里總是不肯好好吃飯。于是我就打開家門,盛一碗熱飯熱菜,首先遞給隔壁的孩子小石頭。馬上,小亦池就嚷嚷要吃飯。她會與小石頭并肩坐著,自發(fā)地進行吃飯比賽,吃了一碗再添一碗,還強烈要求小石頭認可:“我媽媽做的菜比你媽媽做的好吃吧?以后你就在我們家吃好不好?”
當(dāng)小石頭連連點頭說好時,我的小亦池是多么得意??!她的眼睛閃閃發(fā)亮,到處尋找我的眼睛,她要把她的得意和快樂注入我的心田。我立刻欣然接納,并慷慨允諾小石頭成為我家的食客。
我想讓我的孩子很小就開始覺察:一個人的快樂來自于人群的活動與競爭,她需要從伙伴那里爭取快樂,也需要與伙伴分享快樂。事實上收效很快,小亦池的覺察和領(lǐng)悟能力都超過了我的預(yù)期。
一切都從人的本性出發(fā)和開始。我們沒有刻意去教孩子讀寫算或者英語單詞,而是在生活中創(chuàng)建了三條基本做法。
第一條就是:讓小亦池盡情與她的小朋友相處和玩耍。
我認為,一個人最需要學(xué)習(xí)和適應(yīng)的,就是與人的相處。與人相處的能力中,鑒別他人的慧眼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這門功課如果成績優(yōu)異,那么她的生命就會擁有更多的自如和快樂。這一點,大約是我自己的不太成功從反面證明出來的經(jīng)驗。我選擇作家這個個體職業(yè)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自己不善于和人群相處。我幸運地成為了一個作家,社會接受我個體生活的方式,我算是幸福的??墒悄軌虺蔀樽骷业娜耍吘故巧贁?shù),我可不打算引導(dǎo)我的孩子走這條獨木橋。所以,我的小亦池只要她樂意,就可以整天和小朋友玩耍。我希望的是:我的孩子從小就可以獲得廣泛的識人與閱世機會。
第二條就是:跟從于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歡喜最開放的狀態(tài)中接受自然啟蒙。
我的小家伙酷愛大自然,每天睜開眼睛就巴不得奔向戶外。好吧,既然我的孩子最早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大自然的好奇和渴望,那么我們就首先與大自然交好,就讓我從大自然里鋪設(shè)一條孩子的求知之路吧。
平常日子里,只要有可能,我們都去戶外。我們在公園,在動物園,在長江邊,在湖畔,在草地山坡樹林;我們劃船,我們面對老虎、面對大象,我們耐心地守候,任由小亦池指手畫腳地與動物盡情說話聊天;我們看螞蟻搬家,看蚯蚓鉆地,聽各種鳥兒鳴唱,聞各種花朵的芬芳;蜘蛛的故事,種子與苗芽的故事,風(fēng)穿越建筑物的聲音,雨落在皮膚上的感覺和它的漫長旅行經(jīng)歷,清晨陽光的美景與黃昏落日的瑰麗,我都要帶領(lǐng)我的女兒一一領(lǐng)略。
亦池又長一歲,又長一歲了,我們便一起養(yǎng)蠶寶寶,一起在窗臺上種盆花,一起偷偷觀察蝴蝶在我們家的橘子樹上產(chǎn)卵,然后跟蹤它們化蛹為蝶。我要請大自然這位老師開啟這個小人兒的感官世界,要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和指尖都開放而敏感,善于感知和接受周圍的事物,激發(fā)她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讓她通過自己的感悟獲得豐富的知識,慢慢懂得并且學(xué)會愉悅、敬畏、喜愛、同情、憐憫、贊賞與愛。
以我自己幼年的記憶和對先哲圣賢們傳記與著作的閱讀,我相信,一個小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種子發(fā)芽的沃土。
這樣的學(xué)習(xí),獲得知識的豐厚難以估計,而且這樣獲得的知識,對一個人具有更加持久的影響力。對于孩子來說,智慧的重要遠遠超過課本知識。
第三條是一個古老的做法: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講故事和閱讀,這是我的拿手好戲了。本來我自己每天都要閱讀,只是我要把我自己一個人的閱讀,變成兩個人的閱讀,而且要選擇適合孩子的讀物。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要做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孩子而閱讀,我要給她一個坐擁書城的家庭環(huán)境和充滿書香的家庭空氣。那時候我們的物質(zhì)條件是那樣匱乏,兩個人的月薪四個人吃飯。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堅持購買喜歡的書籍。好在我單身的時候,就已經(jīng)收藏了好幾箱子書籍。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圖書出版量越來越大,我們可以買到許多心儀已久的書籍,包括漫畫,尤其是國外那些優(yōu)秀漫畫家的作品。比如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漫畫《父與子》,每一冊我們都會搶著買回家。我們和亦池一起看,一起笑,一起樂,十分開心。還有《米老鼠和唐老鴨》《聰明的一休》等日本漫畫,后來我們也買到豐子愷的漫畫了。
當(dāng)我們第一次獲得兩居室的住房,我們欣喜地把最大的房間布置成為書房,而寧愿把客廳當(dāng)作臥室。我們的小亦池,就在書房中漸漸長大。我有一個觀點:無論窮富,書終歸是家庭的最好裝飾。當(dāng)然我也認為,書房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書籍也是一種玩具。亦池喜歡的玩具有很多,與其他小女孩一樣,布娃娃終歸是心愛的寶貝,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書籍也是她心愛的寶貝。她小小孩兒,走路都還不夠穩(wěn)當(dāng),卻最喜歡大部頭書籍。從書柜里搬出她的大部頭書籍,一屁股坐在地上,胡亂又認真地翻閱,有時候居然還念念有詞,真是叫人忍俊不禁。
后來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字,就這樣在孩子的不斷翻閱中,自然地就學(xué)會了讀、寫和運用。
以上三條做法,就是我孩子的基礎(chǔ)教育原則,我們戲稱為我們家的三項基本原則。都是首先來自孩子天然的興趣,都是首先讓孩子感覺到快樂。盡管我思考起來會將它歸納為一種幼兒教育,那是因為我初為人母,鄭重其事又書生氣十足。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理論是了無痕跡的,只因原本那就是我們的生活。是孩子的,也是我們自己的。
歲歲流年度,我們依然家無長物,只是書籍在日益增多,多得占滿了兩個房間還不止。我們這個以書籍為主的家,成了我和孩子最適意的小窩。這個小窩是我們的江山,書籍是我們的伴侶和玩具。在這里,我們總是其樂融融,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