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遷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獨當一面,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就讓他自己去面對他的生活。
■主講/孟遷(中國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整理/李彥
我曾經(jīng)問一位媽媽:“你的孩子自立嗎?”這位媽媽無奈地說:“他才不自立呢。被子從來不疊,衣服也不洗,連做作業(yè)都得我們催?!甭牭竭@段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頻頻點頭:她說的不就是我家孩子嗎?的確,孩子沒有自立能力,甚至沒有自立意識,已經(jīng)成為困擾許多家長的難題。
當我們對一個孩子說“自立”時,和我們對成人所說的自立是有差別的。但是,每一個大人都是從孩子成長起來的。一個7歲的孩子,他需要面對的問題并不比一個30歲的成年人要容易。7歲有7歲的困難和煩惱,比如如何與媽媽溝通,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如何應對老師等等。如果一個孩子在7歲時能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那么到30歲時,他對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就將應對自如。如果他在7歲時不知道如何做好這些事情,而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學習和體會到解決的辦法,那么到30歲時,他就會很糟糕,萬一遇到大的挫折,他甚至可能會崩潰。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獨當一面,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讓他自己去面對他的生活。
自立的前提:無可依賴
說到自立這個話題,我想起了一件事。去年夏天,去參加一個成長夏令營。在湖上泛舟,當大家上岸后,卻發(fā)現(xiàn)有一條船沒有靠岸。往遠處一看,那條船被水草困住了,船上有一個家長帶著幾個大孩子。
被困住的家長很著急,她給營長打電話,說他們非常害怕,孩子們都快哭了。營長說,事情沒這么恐怖,只要調整好船槳,讓它們朝一個方向劃,就可以出來。然后,營長讓這位家長再試試。家長還是很著急,說已經(jīng)試了很多次,實在沒辦法了。于是,營長帶著幾個人劃船過去了。等離他們還有二三十米時,營長說:“你們再試試,如果不行我們再過去?!彼麄冏詈笠辉嚕尤怀晒α?!
晚上,我們做分享沙龍。我問大家,雖然營長過去了,可實際上并沒有幫上什么,為什么他們能擺脫水草,而之前卻劃不出來?很多人回答,這和信心有關。我覺得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一點還是心存依賴。他們相信大家不會丟下他們不管,所以只是稍微做了一下努力就放棄了。假設大家真的不管他們了,或者說這次就他們幾個人來的,我相信他們一定能自己劃出來。
這就是我想說的最重要的一點:無可依賴促使自立。人都有惰性,都趨樂避苦,所以只要有依賴就會依賴。相反,當無可依賴時,自立就出現(xiàn)了。魯迅曾說過:“孺子弱也,母喪則強。”意思是孩子很弱小,但一旦家庭支撐發(fā)生了變故,孩子就變得很強大,因為沒有依賴了。
自立的心理基礎:人生而自立
一個孩子是生而自立的,從生下來開始,他的態(tài)度就是開放的;他對世界是充滿熱情、充滿興趣的;他沒有依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什么事情都想?yún)⑴c,什么事情都想嘗試。而恰恰是家長,在用一些方法介入到他的行為當中,破壞了他的自立意識。
我說一個故事,希望對各位家長能有啟發(fā)。在幼兒園的院子里,一群孩子圍成一圈,中間有個水盆,上面漂著一些玩具。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獨自站在圈外,看得出來他充滿了好奇。他走近其他孩子想擠進去,但他沒有力氣。于是他開始想辦法。他的目光向周圍移動,最后落在了一張小椅子上。他想把椅子搬到孩子們后面,然后爬上去。他開始向椅子走去,臉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這時老師走了過去,蠻橫地抓起他,把他舉過其他孩子的頭頂,還說:“來,可憐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孩子最后看到了水盆里的玩具,但他卻沒有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礙物帶來的快樂。事實上,看到玩具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只不過是中斷了他對自己智慧和力量的運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一個孩子面臨困難時,如果家長不去幫他,孩子自己是能想到辦法的。但很多時候家長去做了自己不該做的事情,而且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他不是看不到嗎?那我抱著他看。其實這種心態(tài)恰恰阻礙了孩子的自立。
現(xiàn)實情況也是如此。家長認為孩子的事情都需要盯著,需要督促,需要懲罰或者獎勵。如果沒有這些,孩子肯定不行。事實上,自立意味著自由。沒有不喜歡自由的孩子,也沒有不喜歡自立的孩子,孩子的不自立,都是因為家長先妨礙了他。
孩子自立的攔路虎
第一是父母圖省事。比如我們要出門,孩子慢吞吞地穿衣服、系鞋帶。這些事對于幾歲的孩子來說會有難度,可能要花十幾分鐘才能搞定。這時很多父母會說:“行了,我給你穿吧,你自己得弄到猴年馬月!”于是,家長把孩子的活兒全給代勞了。
等孩子學會做一件事很需要耐心,教孩子學會一件事也需要耐心,最省事兒的就是直接代替,因為孩子的事對于大人來說太簡單了。但這樣做的結果是,當時省事了,可將來孩子卻會給家長惹大事。
第二是保護過度,尤其當涉及安全、健康等問題時,家長更是小心翼翼。有位家長說,她的孩子特別喜歡維尼熊。他只有一件衣服帶有維尼熊的圖案,偏偏這件衣服很薄,可大冬天的,孩子非穿不可。媽媽當然不讓,說穿了會感冒。小孩斗不過大人,媽媽把這事兒給壓下去了,但孩子非常不高興。媽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同意孩子穿這件衣服,但是告訴他,如果穿了可能會感冒。等孩子穿上衣服,感冒了,難受了,下次不用媽媽提醒,他都不會再穿了。這就是自然糾錯法,告訴孩子后果,并讓他去承擔自己所做決定的后果。
問題是家長狠不下心,或者堅持不下來,怕孩子會受傷。這就是保護過度。家長要知道,安全和危險都是相對的,與其讓孩子遠離危險,不如教他怎么應對危險。比如,與其說別到水邊去,會被淹,不如直接帶他去學游泳。
培養(yǎng)孩子自立,家長要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一點讓他無可依賴。這兒說的不依賴,是不給孩子不必要的幫助。比如,別再叫孩子起床了,給他買個鬧鐘就行;不要追著孩子喂飯,他餓了自然會吃。孩子自己能做主的事情,父母就不要再參與了,而且,孩子掌控生活的能力越早培養(yǎng)越好。
第二點,我們要給孩子自主的機會。孩子自主的機會越多越好,只要在原則的底線之上。他可以決定什么時候學習,和誰一起玩,穿什么衣服,如何布置自己的生日晚會。家長要做的是告訴孩子,這些決定是不是他真想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必須自己承擔后果。
第三點,尊重孩子的夢想。很多時候孩子的夢想是很可笑的,我們要尊重,而不是懷疑、驗證夢想是否合理,事實自然會告訴孩子。一個孩子3歲時可能想當比爾·蓋茨,5歲時他可能就覺得,也許只能當李嘉誠了。我們一定不要打擊孩子的夢想,這是對他感情的傷害,也是對他思維自主性的蔑視。
孩子的興趣變得很快。今天迷鋼琴,明天想學跆拳道,后天又換成了游泳。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是不要輕易答應,但也不要否定。問問孩子,你確定喜歡嗎?孩子肯定說,當然了,做夢都想。家長可以說:“那你拿出行為來證明。如果你在沒有鋼琴的情況下學會彈一首曲子,那就說明你真有興趣?!?/p>
即便是這樣,孩子的興趣還是會轉移,這也很正常。一個人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適合做什么是很難的事。歌德在40歲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適合寫詩,以前都在畫畫,畫了40年也沒成功,心里郁悶得很。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我們要尊重他轉移興趣的過程,而且孩子每次興趣的轉移都是一種收獲,他試過才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喜歡不喜歡,而且對這件事的了解也比較深。人就是通過一個個夢想的探索才找到自己想走的路,這也是孩子學會自立的過程,這種自立,就是對于人生的規(guī)劃。
最后一點,學會利用外部資源。很多時候孩子會問家長一些問題,比如說這個字念什么。大部分家長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字的讀音,不如告訴他認識字的方法,教他查字典,這就是利用外部資源。有時情況會復雜一點兒,比如孩子數(shù)學不好,問媽媽能不能請個家教。媽媽肯定會說好。其實,可以先讓孩子自己試試,比如對孩子說:“這兩天媽媽很忙,你能不能自己先解決一下?在班上找個數(shù)學好的同學輔導,或者跟數(shù)學老師談談,看他愿不愿意教你?”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可以讓孩子勇于嘗試,在這個過程中體驗自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