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在一定意義上,價值是指一種可能性的實現(xiàn)。有效教學中的價值關懷,也正是為了追求一種教學的“可能生活”。顯然,實現(xiàn)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著更加豐富的生活。教學中追尋的這種理想教學生活,其實應該是有效教學的本來面目,只是被一時遮蔽了。一旦師生作為主體的人的意識被喚醒,他們只要通過努力完全可以過這樣的一種“可能生活”,并以此提升人生價值。教學活動正是在關照現(xiàn)實、追尋理想的過程中,不斷展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
一、 價值缺失:有效教學的理性反思
長期以來,課堂耗時多、收效微、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教學效益不高始終是阻礙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問題。如果我們能切實地逐步解決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有效教學的命題雖來自國外,但由此帶來的從問題出發(fā)、針對問題開展的研究,教師們十分歡迎也非常樂于接納。事實證明,有效教學基本切合當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這一命題的重提及其研究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推動著課堂改革的深入開展。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人作為一種價值的存在,在整個教育過程都應該受到關注。在對人作為生命體的價值關注中,有用價值和生命價值這兩種價值都是不得不面對和考慮的。生命價值的降位,有用價值的凸顯,人們長期被一種“有用就有價值”的功利主義思想所左右,這樣的價值取向在教育過程中也暴露無遺。
教學工作因其在學校教育中獨特的地位,變成了達到某些具體目標的手段,教學過程自然也不例外。人們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更多地關注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學生更多地在乎教學評價的結果,人的生存價值及其意義似乎很遙遠,于是不得不讓位于現(xiàn)實的目標。但生命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當人們意識到生命意義的缺失,回頭去審視當今的教育,看到課堂上種種扼殺創(chuàng)造性、無視個性的表現(xiàn),于是有了“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構建生命課堂”的種種呼吁。課堂本來就是生命體聚集的場所,置身其中的人們卻把自己忽略了。在一個主體性得到張揚的時代,人們終于開始覺醒,意識到生命價值的重要。我國當前課堂教學的問題正在于過度關注有效,而輕慢甚至忽略了價值。[1]
二、 價值追求:有效教學的核心命題
從對價值的理解看有效教學的價值追求。在教育范疇討論價值問題需要界定討論的范圍。第一,從價值哲學意義上理解價值。有效教學價值追求的是教學的文化屬性,追求教師與學生共同愿望的實現(xiàn)及其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依存性,不能把經(jīng)濟學意義上與日常用語意義上的價值用在有效教學上,否則就會使教學技術化、物質化、商品化。第二,從教學論意義上理解價值。教學知識可以分為有效知識和無效知識。有效教學追求的是有效知識的價值。同時,新的知識觀和新的學習觀告訴我們,明示知識、默會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兩個維度。我們“主張真正的學習一定涉及人類知識的默會知識的維度,而默會知識總是同具體的、特定的情境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知識并不是靠教師傳遞的,而是學習者自身構建的?!庇行Ы虒W追求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追求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建構,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價值意義。
從對教學的理解看有效教學的價值追求。有效教學不能只看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在價值觀的引領下完成教學任務才能體現(xiàn)自己真正的價值。這里有兩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其一,“價值即理想中的事實”。價值不僅指向學生的現(xiàn)實性,更指向學生的可能性。價值的這種屬性和指向,必然要求有效教學要從學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性和未來著眼,不拘囿于現(xiàn)實中的一得一失,必然要求有效教學不僅要關注預設任務的完成,更要關注教學的生成和發(fā)展。其二,對有效教學有效的判斷,應該是一個價值負載的活動和過程。當下對有效教學的評價有很多很好的做法,當然也有離開價值而進行效率、效益評價的傾向,這樣的評價不可避免要陷入細節(jié)和技術的優(yōu)劣評判中。我們不是不關注細節(jié)和技術,問題在于對細節(jié)和技術評判的價值意義、價值取向。[2]
三、 價值關懷:有效教學的內在需要
1.堅持價值的生活性,關懷學生的生存需要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課堂教學生活化意味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要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相互聯(lián)系,把學生引向各種實踐活動,在開放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去探索、實踐和體驗。課堂教學生活化不僅意味著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更意味著建構他們的可能生活和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即把教學看作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fā)展為依歸的教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讓教學蘊涵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2.堅持價值的主體性,關懷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學習的主動化同樣也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學習的主動化意味著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由衷的喜愛,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動、自覺的學習行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會學”的一種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技能的根木性轉變;學習主動化還意味著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價值以及學習過程本身,學習對于他們將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重要體驗,是融入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學習主動性的學生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師生互動互惠,在教學中共同生活,共同成長。
3.堅持價值多元性,關懷學生的價值選擇
教學不是制定某種價值觀,讓學生學習和接受,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去辨別和選擇,逐步學會如何獲得價值觀念。有效教學應當樹立這樣的觀念:“如何獲得價值觀念”,比“獲得怎樣的價值觀念”更重要。如何獲得不僅僅是學自己的任務,教師也應當是學生如何獲得過程的參與者、指導者,即在學生對價值辨別和選擇的過程中,引導他們運用分析和評價手段,幫助他們減少因價值混亂而帶來的困惑和負面影響,發(fā)展他們思考理解人類價值觀的能力,交給他們正確處理價值沖突的方法。
4.堅持價值的平等性,關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主張平等性,是新課程有效教學又一個重要條件。師生交往的有效化意味著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tǒng)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5.堅持價值的獨特性,關懷學生學科學習的特點
有效教學必須認真分析本學科對學生的獨特發(fā)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某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每一個學科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從更深的層次看,還應為學生提供唯有這個學科的學習才能獲得的價值理念、經(jīng)歷、獨特視角、路徑及不同思維方式。這就需要把備課的重點從一般的授課內容向價值思考轉變,尤其要從學科的獨特價值出發(fā),把教學目標的設定作為教學的價值定位和價值承諾,同時在價值定位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做必要的重組和補充,對教學過程做必要的調整,以使價值承諾真正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 黎瓊鋒.價值關懷: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7(15).
[2] 成尚榮.價值關懷應貫穿有效教學的全過程[N].中國教育報,2008-10-17.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