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純 王恩光 宋曉英
曾聞青海省林業(yè)局局長李三旦是位傳奇式人物,他從鄉(xiāng)村教師、鄉(xiāng)管委會主任、人民公社書記、縣長一直于到副州長、省林業(yè)局局長?!叭醋匀槐Wo區(qū)”的建立有他付出的汗水和努力,200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就《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總體規(guī)劃》投資75億元,這個巨大的數字是青海省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政府投資;李三旦曾積極參與維護生態(tài)的一系列行動,從亞洲開發(fā)銀行為青海省成功爭取到86萬美元全球環(huán)境基金,專門用于遏制當地的土地退化;他還與四川兄弟單位一起,向歐盟成功申請了3lO萬美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資金;他還曾經在一句英文都聽不懂、不會說的情況下只身赴澳大利亞成功地“洽談”了一筆2000多萬澳元的合作項目……李三旦總是在不斷地編織夢想,他的追夢之旅不乏風景與故事,同時伴隨汗水與艱辛,精彩與希望。
三江源區(qū),“中華水塔”一大亮點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fā)源地,也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素有“中華水塔”、“江河之源”之稱。三江源還是世界高海拔地區(qū)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qū)。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在全球氣候持續(xù)變暖和亂采金礦、濫挖藥材等不合理行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區(qū)的冰川、雪山開始大規(guī)模消融,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不斷擴大,三江源頭甚至數次斷流。如果這一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受到嚴重影響。
李三旦意識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勢在必行,這對于保護江河源頭生態(tài)系統(tǒng)、保持青藏高原原始地貌、為高原特有野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極其重要,于是這成為他2000年5月到青海省林業(yè)局上任后的頭等大事。他先后多次到北京向國家林業(yè)局等部委進行專題匯報,并積極爭取各方媒體單位的支持。
其實早在2000年初,中科院專家就曾提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設想。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正式批準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李三旦深感欣慰,這不僅因為他曾為之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和心血,更因為他曾在三江源區(qū)的果洛州工作了29年,對三江源懷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保護區(qū)的紀念碑選址位于通往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zhèn)的通天河大橋旁。建碑施工持續(xù)了一個月,李三旦自始至終呆在玉樹州,親自指揮施工。在工程接近尾聲時,懸吊碑體上方的兩只花崗巖雕琢的巨形手,因“巨手”過重,竟使吊車略微翹起,情急之下,又高又大的李三旦一邊迅速爬上吊車,一邊號召旁邊的人也都上來“壓重”,這樣才確?!熬奘帧表樌坏醯街付ǖ奈恢?。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正式揭碑,標志著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qū)正式成立,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碑名。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了,這時李三旦又開始著手聯(lián)系兩院院士專家對三江源區(qū)進行科學考察,起草三江源工程建設規(guī)劃。2005年,總投資達75個億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總體規(guī)劃》獲國務院批準,這成為目前我國在一個區(qū)域內實施的最大的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規(guī)劃項目,掀開了三江源保護的新篇章,從此,三江源成為青海的生態(tài)品牌,打造出“中華水塔”一大亮點。
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三江源的生態(tài)治理已初見成效,區(qū)域內植被有所恢復,涵養(yǎng)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素有“千湖之縣”美譽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曾經是三江源生態(tài)惡化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4000多個湖泊中有90%干涸。經過幾年的生態(tài)治理后,現(xiàn)在這個縣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復,又開始呈現(xiàn)出湖泊星羅棋布、湖水漣漪的千湖美景。
退耕還林,貧困縣冒出個“小康村”
崗岔村曾經是青海省湟中縣有名的貧困村,2002年人均年收入僅為665元。全村共180戶人家,總共只有4戶磚混結構的房屋,其余的都是土坯房。李三旦決定真抓實干,對該縣進行重點幫扶。
若說“扶貧”,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出些錢補貼一下,再組織干部職工捐點錢物,但這種方式并非長久之策,也非上策。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讓崗岔村農民通過自力更生真正富裕起來,這才是根本之策。
李三旦親自帶了局里處級以上的干部,走進崗岔村搞調研,最終統(tǒng)一意見,決定將苗木種植作為脫貧致富的首選途徑。
于是李三旦又帶著干部們再次來到崗岔村,說服村民接受沙棘種植的建議。畢竟是個新鮮事物,長期封閉保守的農民認為退耕還林風險比較大,盡管林業(yè)干部極力勸說,擺明利弊,最后仍然有四五戶村民沒有接納建議。
2003年,青海省林業(yè)局為崗岔村落實育苗資金23.6萬元,精心選購沙棘種子6915公斤,并協(xié)助崗岔村對外簽訂了苗木購銷合同。次年全村銷售沙棘的總收入近130萬元,戶均增收7600余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那些前一年拒絕沙棘種植的農戶都饞紅了眼,后悔不迭。嘗到甜頭后,幾代人都靠種地為生的崗岔村農民由此開始退耕還林。
育苗是個技術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三旦一方面組織專家技術力量,到崗岔村對林農進行現(xiàn)場指導和培訓,與此同時,一個由局機關干部組成的小分隊深入一線,和崗岔村農民一起學習扦插技術并實踐,真正送去政府的關懷。沙棘分為雌株和雄株,只有雌株能結果,沙棘果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和藥用價值。而沙棘在結果以前是分不出雌、雄的,隊員們的任務就在雌株上挑選鉛筆粗細的枝權(這種粗細的苗木采摘扦插后成活率較高),將其剪下重新栽種,這樣在經過一個生長期之后,就可以收獲沙棘果了。
隊員們至今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那還是二月份,初春的青海天寒地凍,機關干部自帶工具和伙食,和崗岔村村民一起進行沙棘雌株的扦插育苗。沙棘帶刺,很多領導干部的手都被沙棘刺出了血。就這樣在地里勞動了三天,機關干部和農民群眾真正融合到了一起,培養(yǎng)了農民對林業(yè)干部的深厚感情。
通過幾年的幫扶,崗岔村不僅徹底擺脫了貧困,還被評為“青海省創(chuàng)綠色家園綠化示范村”。2008年,僅沙棘種植就為全村創(chuàng)收64.9萬元。村莊早已舊貌換新顏,農民富裕了,90%以上的農戶都蓋起了兩層磚混結構的新房。
吸引外援,拓寬林業(yè)發(fā)展之路
都說李三旦是個“拉攏”外援的能人,這些年,經他組織籌辦的外援項目一個接一個,無論是從資金的數目還是從項目的影響力來看,個個都是大手筆、大動作。
青海林業(yè)資源管理項目是中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間的技術合作項目,總投資2130萬澳元,其中澳方投資1230萬澳元。由青海省林業(yè)局和澳發(fā)署共同實施,于2002年啟動,執(zhí)行期5年。該項目旨在提高青海林業(yè)資源管理水平,對青海省的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脫貧做出貢獻。
2007年初,根據澳發(fā)署中期評估結果,認為該項目在青海這樣一個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qū)取
得了高于預期的成績,而且這也是澳發(fā)署自實施援華計劃以來見效最好的項目之一,于是決定以獎勵的形式將該項目再延期一年,澳方再額外追加投資78萬澳元。
就在大家都在歡欣鼓舞地津津樂道于這一卓越成就時,李三旦則從這個項目中悄然“撤退”,委任專人負責此事。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他又瞄準了下一個目標——中國一全球環(huán)境基金干旱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地退化防治伙伴關系項目(簡稱GEFOPl2)。
GEFOPl2項目旨在通過應用綜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防止和遏制干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維護生態(tài)安全。項目實施機構是國家林業(yè)局,執(zhí)行機構是亞洲開發(fā)銀行,實施范圍是西北六省區(qū)陜、甘、寧、新、內蒙和青海。
2004年GEFOPl2項目在青海省啟動,全球環(huán)境基金為此撥款86萬美元。幾年過去了,亞洲開發(fā)銀行和中央執(zhí)行辦對該項目的評估結果顯示,青海省該項目的成效綜合評定位居西部六省區(qū)的前列。
就在GEFOPl2項目漸顯成效的時候,李三旦又“撤退”了,還是和以前一樣,把它交給了專人負責,他又有了新的目標——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這是一個日元貸款項目。
這是青海省第一次采用貸款形式開展生態(tài)建設,項目涉及青海湖周邊。日元貸款4.04億元,自2008年啟動,為期5年。如今當該項目經過一年的艱難探索期漸入正軌時,李三旦又“撤退”了,下一個目標是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310萬美元,實施范圍主要在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生態(tài)服務功能較強的三江源區(qū)和青海湖流域周邊,這將對青海省普氏原羚、黑頸鶴、大天鵝、馬麝、藏血雞等珍稀物種起到保護作用。該項目自2008年3月啟動,如今已經開始見效。這個時候李三旦又“撤退”了,下一個目標是WWF(世界自然基金)高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這項用于高原濕地保護、氣候變化適應等方面的項目投資為250N元人民幣。當然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計劃。
以上種種外援項目在青海省的實施,不僅緩解了青海省在開展大規(guī)模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方面的資金不足,而且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和方法,為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身是膽,獨闖澳洲參加商洽
李三旦的外資援助項目做得可謂轟轟烈烈,可每每說起他那次孤身去澳大利亞洽談項目合作的經歷,談笑風生當中既讓人忍俊不止,又不得不讓人對他產生由衷的欽佩。
澳方當時只同意負擔李三旦個人在澳期間的所有吃住費用,并負責提供當地的一名工作翻譯。按照常規(guī),這名翻譯只在工作時間內為他提供翻譯服務。如果李三旦另從國內帶一名生活翻譯的話,這就意味著要多負擔一個人開銷。為了省錢,一句英文也聽不懂、不會說的李三旦決定只身前往澳大利亞。李三旦要去的是堪培拉,需要在悉尼轉機。在悉尼機場,他因不懂外語找不到國內出港口,最后他拉住一名機場工作人員,一通手勢比劃之后對方雖然仍是一頭霧水,但終于明白了他是一名中國人。這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幫他找來一位中國小姑娘,在小姑娘的幫助下,李三旦終于登上了去堪培拉的飛機。
他在澳大利亞總共呆了半個月,那些天工作之外的時間備受煎熬。他說最尷尬的事情就是不敢看行人的臉,因為當地人非常熱情好客,陌生人相見也會打招呼,每當在街上人家對著他嘰里咕嚕說上一大通話時,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反應,是該微笑,還是該表示點什么,究竟怎樣的反應才是恰當的、禮貌的。于是,為了避免內心的不安和尷尬,每當看到有人迎面走來時,干脆提早避開。
尷尬事還有很多,人家?guī)械臎]有畫上男人和女人,更沒有畫上裙子、煙斗、高跟鞋之類的標識物,怎么辦呢?李三旦只好站在稍遠處觀察,耐心等待,看究竟男人和女人都分別從哪個房間走出來,這樣他才可以萬無一失。
在國外他可以不說話、不看電視、不逛街,可以不參加一切工作以外的活動,但他不能不喝水。當時他所在的賓館房間沒有電水壺,李三旦實在熬不住了,他把服務員找來,連比劃帶表演忙活了半天,人家還是睜著大眼睛看著他,實在不明白這位客人的意思。李三旦急中生智,拿來一個杯子,將打火機打開放在杯子下面晃來晃去,這時服務員才終于恍然大悟。
為期半個月的澳大利亞商務之旅給李三旦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也帶來很大收獲和感觸。其中有一點感受最深刻,那就是他發(fā)現(xiàn)國外和我們國內招投標方式在操作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人家比咱們科學得多:專家組成員要分別給每個投標者打分,同時要充分闡述打分理由,專家們在陳述打分理由的時候,會借鑒其他專家的意見,這樣打出來的分數會更加全面、客觀、公正。另外,我們強化的是政府管理職能,這種方式相對粗放;而國外更強調政府服務職能,這種方式則更加人性化。具體到我們目前推行的林改工程,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民心工程,所以可以吸取國外的這種政府人性化管理方式,也就是說,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多關注老百姓的意見,政府和老百姓的關系應該由“政府要求你做什么”變?yōu)椤罢枰鍪裁从赡銇頉Q定”和“政府能為你做什么”。
一路歡歌,尋夢之旅沒有終點
自李三旦到青海省林業(yè)局走馬上任后,一個個大項目在他的組織策劃下接連孕育而生,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區(qū),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格爾木防沙治沙和祁連山保護建設……這些無不都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為建設青海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中國西部生態(tài)安全屏障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切皆有可能”,“體操王子”李寧幾十年的人生閱歷讓他總結出這句名言。李三旦也深信這句話,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個喜歡挑戰(zhàn)的人,并且深知“腳踏實地”、“精誠所至”的道理。
隨著夢想一個個得以實現(xiàn),他對今后的設想越來越多,他堅信通過種種努力后,青海會如同它的名字一樣,不僅有青山碧水,還會有良好的生態(tài)平衡。他還決心將青海打造成“旅游名省”,以改善森林景觀、提高文化品位為核心,利用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qū)、國有林場的景觀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業(yè),以自然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帶動農民增收。另外,他所提出的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流域、柴達木盆地“四大生態(tài)圈”建設,以及小治理大封育、分區(qū)施策、工程帶動、全社會辦林業(yè)、科技興林、依法治林的“六大戰(zhàn)略”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實施。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李三旦在他的尋夢之旅中盡情施展著他的人生抱負,一路歡歌,盡顯英雄本色,雖非一片坦途,但卻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