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可以給學生打開一扇窗,但學生往往只能看到窗外的風景,卻不能讓自己成為風景。你不是魚焉知魚之樂,所以學生作文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病。讓學生站在屋子里是不行的,從窗口跳下也是斷然不可的,教師就得給學生開一扇門,指一條路,或者架一道梯,用滿腔熱情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小說教學除欣賞之外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外國小說欣賞》的編者曹文軒老師在《人教版高中選修<外國小說欣賞>課程說明》一文中寫道:“注重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這一點也許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價值的特色?!窘滩耐怀隽藢懽鞯奈恢?,無論是從選文還是到設問、實踐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與寫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門寫作課,它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是十分有益的。”基于這個指導意見,對《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教學上;而針對小說是閱讀教學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文體,教師又要積極思考如何發(fā)揮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作用,讓小說的閱讀變成作文的動力,因此在閱讀教學時,針對本書的“話題”和篇目的特點,作好基本的篩選顯得尤為重要,要努力讓作文行走在閱讀教學中。
首先,要明確一次作文的全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動筆前的準備階段(觀察與借鑒)、動筆中的寫文階段(確定中心、選材組材、起草成文)、動筆后的修改階段。如果把作文教學前伸和后延,那么它都可以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前伸到閱讀教學中去,主要是強調(diào)讀寫結合,以解決寫作技巧問題。每教一課都以課文和話題為根據(jù),有側(cè)重地講解寫作知識,有重點地讓學生練口、練筆,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讓學生從“讀”的此岸到達“寫”的彼岸,再回到“讀”的此岸,如此不斷往返,使讀與寫之間架起一座知識遷移的橋梁。而后延到欣賞佳文和評改中去,既是解決作文的升華問題,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其次,要確定訓練的最佳方案。誠然,作文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的訓練。也鑒于學生長期積累起來的作文畏難情緒,和平時作文馬虎,臨考背文的惡習,我確定了兩個基本的作文練習方式——片
段式的短文練習、仿寫與續(xù)寫,并確定好與之對應的閱讀文本。
一、片段式練習
新課標說:“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毙抡n標同時還強調(diào):“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蔽覀兛疾閷W生的作文能力,主要也是看他們能否把自己的見聞、感受或想象較為通暢地通過書面表達出來。由于學生確實缺少成熟、深入的思考,所以片斷組合式作文以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又能集中而快捷地捕捉生活中異彩紛呈的動人畫面,使題材更具典型性和形象性,讓讀者敏銳洞察和盡情領略生活中的美與丑的特點,在各類語文考試和作文競賽中備受學生喜愛。選用片段式練習,就是選擇了這類作文中的一個部分,也就是去追求片段的內(nèi)容充實、細節(jié)精彩。
教材《墻上的斑點》、《炮獸》、《丹柯》和《娜塔莎》是演練的基點。
《墻上的斑點》以全知視角向人們講述“我”的心理動態(tài)過程,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閱讀的重點是明確作者怎樣讓一個蝸牛的形象多角度地加以展示,而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又有哪些鏈接點,它們之間有什么相似或相關的地方。然后給定一個抽象的符號,讓學生任意想象,并說出想象的原因,互相交流,補充。最后才要求學生仿照課文寫法,從不同的角度,由對應的鏈接點,對某個抽象的符號展開想象,以期在以后的習作中能對看似枯燥、簡單、平面化的對象經(jīng)過想象而使之豐滿起來。
《炮獸》以場景的描寫見長,“話題”中對場景的作用有五個方面:給全篇“定調(diào)”,營造意境和渲染氣氛,導引人物出場,揭示人物的性格,作為象征。因此閱讀教學中重點就人物形象的豐滿過程作細致地搜索,明確原作中采用的方法,比較不同表達的效果,盡可能使學生在呈現(xiàn)人物形象地過程中把握表現(xiàn)手法。而片段練習的重點又不是五面俱到,而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盡可能表現(xiàn)出場景五作用的其中一部分來。
《丹柯》的閱讀重點在了解主題,解讀作者高爾基是運用怎樣的方法把主題逐步展示出來的。在正解主題的基礎上提示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主題的另解,作業(yè)時要求學生把自己對本文主題的另類解讀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說明,也可以用警句形式寫點評,做到言簡而意賅,以達到認同為目的,可以說是練習了觀點的表達和簡要的論證。“所謂英雄,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蕓蕓眾生之中,丹柯無處不在,他一直藏在人的靈魂深處,一旦人的靈魂開始沸騰乃至燃燒時,我們本身便能成為丹柯。”這一點評被學生公認為是最簡明扼要又最有意義的。
以教材作范式,評價標準明確;以生活片段為材料,情感態(tài)度了然于胸;以三四百字設限,學生樂于接受。同時作為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最后又可以連貫而成為一篇文章:主題明確,描寫細致,形象鮮明,且有片段的閃光,有自己的思考。
二、仿寫與續(xù)寫
學生的思維常常會產(chǎn)生許多的閃光點,但是他們的思想?yún)s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如果不給以羈絆,很難馴服。而十多年的生活記憶和閱讀積累又常常冒出來,因而,一邊是經(jīng)常為寫作文發(fā)愁,覺得提起筆來無話可說,一邊又是一開頭就剎不住車,有時簡直是天馬行空。所以,“滿分作文”“新概念作文”之類的書刊受到學生的青睞:抄襲別人的作文,改頭換面,據(jù)為己有的有之,按命題要求將一些范文“穿靴戴帽”以求完成任務的亦有之。既然學生有仿寫的動機和意識,堵不如疏。但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有心人,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呢?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出教材中的創(chuàng)造因素,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給學生一定的規(guī)范。
其一,在閱讀教學中以類似拓展的提問方式進行作文教學點撥。譬如《清兵衛(wèi)與葫蘆》,小說交叉運用概述和細節(jié)描寫,有效地避免了平鋪直敘,把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寫得有聲有色。內(nèi)容簡明,但情節(jié)的展現(xiàn)方式比較特殊,學習它可以糾正學生平時習作中慣犯的毛病。教學過程中,我問學生,在像清兵衛(wèi)的年齡時有沒有什么愛好讓自己記憶深刻呢,有沒有不被自己的父母老師理解的情況呢,還記得自己在那個時候的想法嗎……經(jīng)過共同的回憶分析,總結出來三種大人的態(tài)度——理智型、粗暴型、鼓勵型,而小孩子的前景則是五花八門,充分表現(xiàn)出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合理的想象力。作文中也就避免了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同時也又注意到了記敘類作文的忌諱——一敘到底的現(xiàn)象。
其二,在閱讀教學中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作文教學點撥。教材的十六篇外國小說中就有《橋邊的老人》《在橋邊》《牲畜林》《炮獸》等寫到戰(zhàn)爭或相關的內(nèi)容,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離我們尚有一段距離,但是學生對此并不很陌生,接觸到的歷史資料、文學作品,還有影視劇,都有關于中外戰(zhàn)爭的描寫。閱讀這些文本我們注意到,這些作品所選取的角度各異,有注重客觀描寫的,有注重心理刻畫的,有正面直擊戰(zhàn)爭的,也有側(cè)面進行敘述的;而且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各不相同,有語言簡明而含意深遠的,也有詼諧幽默又引人深思的。在學生自由發(fā)表對小說對戰(zhàn)爭的見解之后,讓學生選擇有關“戰(zhàn)爭”的一個話題作主要表現(xiàn)點,選擇一篇文章進行仿寫或續(xù)寫。對于高二學生來說,在有話可說的前提下,內(nèi)容上的仿寫或者續(xù)寫相對較為容易,因此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不僅僅是結構或者主題的仿與續(xù),在寫作風格上力求與原作保持一致,人物形象與性格盡可能使其有所發(fā)展。而這個要求更需建立在對原作的細細品讀的基礎之上,因此也可以說作文同時也促進了閱讀。
最后,還要注重講評。明確一次作文的全過程,確定訓練的最佳方案,還不足以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完全達到一致,好作文也不只是寫出來的,它更要得益于作文之后的修改和講評。講評,有學生的自我講評,但這是個一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方法;有教師的評述和師生的共同點評,此法面廣受益多。每次作文,一是除了在作文本上給學生以必要的點評之外,都會給學生一份交流名單和幾篇范文,這樣做,讓學生在課外可以互相交流,并且有個比較明確的參照;二是在專門的時間里,一邊請學生自己宣讀習作,一邊在幻燈片上進行展示,然后請學生共同來進行點評。此時,被展示了習作的學生就有了一份自豪感,可以鼓動起作文的興趣使其持續(xù);欣賞點評的學生有驚訝、羨慕、贊許,也有中肯的批評,此時教師再進行相應的作文教學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效果。同時,欣賞習作的過程也是一個閱讀的過程,是對教材的再次閱讀與把握。
章妙娟,教師,現(xiàn)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