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準備:播放背景音樂,王菲演唱的蘇軾作品《明月幾時有》,創(chuàng)設情境)
一、導入
由背景音樂引出課題的主人公蘇軾,千年古詞,至今猶唱,蘇軾詩詞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為了更好的了解蘇軾,和學生們一起走近蘇軾。用“我們當中有誰知道他長什么樣子呢?”引導學生回顧初中課文《核舟記》,由其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可推斷蘇軾可能是絡緦胡子。另外講述蘇軾與蘇小妹間的趣聞,可知東坡臉長。(“腳蹤未出香房內(nèi),額頭先到畫堂前”“去年一點相思淚,今年始流到嘴邊”),然后展示蘇軾圖片。
二、引題
繼續(xù)以問句的形式引導學生:在你心目中蘇軾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可能會答出詩人、詞人、書法家、畫家、教育家、發(fā)明家)。
用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句統(tǒng)一學生的看法(展示圖片)“他是個鳳毛麟角式的人物”。那我們就看看這個被林語堂稱為‘鳳毛麟角式”的人物。他一定有很多成就,但我們對他的了解、認識更多是通過什么渠道?(學生會答出詩文、教材),因為他寫了很多的作品,到現(xiàn)在我們還在學習,那我們以前學了他的哪些作品?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回想一下他的作品。(展示圖片詩詞文賦)(學生回憶蘇軾的作品)
三、憶析
對詩詞進行歸類,從中找到詩詞的特點。由于散文和賦我們知道得不多,因此側(cè)重點放在詩詞方面。
說到詩,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唐詩,唐詩更多的是力求表現(xiàn)生活場景,記錄生活樂趣,我們提到唐詩就會想到喝酒、種地、聚會、思念,所以唐詩給我們的印象是重情趣。宋詩是在唐詩后發(fā)展起來的,宋朝有了程朱二位理學家,或者是唐詩把生活中的情趣寫光了,宋詩就更多的表現(xiàn)一種對生活的深思,對人生的一種認識,“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一種對生活的思考,所以宋詩更多的愿意表現(xiàn)理趣。蘇軾的詩在宋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蘇軾的詩中既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生活樂趣,又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思哲理,因而我們說蘇軾的詩的特點是什么呢?(學生應該能答出是“情趣與理趣同在”)。蘇軾的詩留到現(xiàn)在的有二千七百多首,詞有三百多首,但我們大多時候提起蘇軾時想到的是他的詞,提到蘇軾我們就會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但他的婉約詞也一點不遜色于柳永等婉約大家。蘇軾詞中既有“會攬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又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感傷,所以他的詞風特點是(婉約與豪放兼容)。而散文與賦體文我們平時遇到不多,今天就不多談了。散文我們在高一時學過他的一篇文章《石鐘山記》,在那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 (學生能答得出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那是一篇記游的文章,但作者在平常的記游過程中也能找到生活的哲理,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深思的蘇軾。
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說“他是個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圖現(xiàn)蘇軾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獨具一格的詩畫——《枯木怪石圖》。
歸結(jié)蘇軾的成就
“詩——“蘇黃”
詞——“蘇辛”
散文——“唐宋八大家”
文學理論——“行云流水”
繪畫——“朱竹”軾畫朱竹,正體現(xiàn)了他不重形似的繪畫主張,
書法——“宋四家”
育才——“蘇門四學士”
水利____蘇堤
飲食____東坡肉、東坡湯。
四、評析
分析蘇軾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來分析,告訴學生蘇軾的一生受到很多的不公正的待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被貶路程最長,被貶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文化名人,但我們讀他的作品時感受到最多的感情是什么?是傷感,落沒?還是一種豁達、樂觀、開朗?(各持己見)。他的作品中既有“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又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智慧,也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悲涼,更有“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無奈,那么他作品的思想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為什么會這樣?了解蘇軾的身世與經(jīng)歷。
家庭:父親是著名散文家,母親是明大義的女子——程氏。
愛好:他本人幼年時喜歡《莊子》。
朋友:成年走入仕途后多次被貶,在黃多年里又與和尚佛印來往密切。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蘇軾作品中的復雜的感情態(tài)度。
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儒家思想,儒家樂天知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潛意識中發(fā)揮著一以貫之的主導作用。
道家主張無小為,有大為,他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睙o為就是崇尚自然,在政治上“不尚賢”。
佛家的普渡眾生,大濟蒼生的思想又讓蘇軾在從政時更多的關心百姓。
儒釋道三種思想在他的頭腦中交替出現(xiàn)才導致了他作品中情感的復雜性,但這三種思想畢竟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所側(cè)重的,從我們遇到的諸多作品中可以感覺到他的思想更多的是豁達、樂觀、曠放,可見他的思想中是儒學占上風的,而道與佛則讓他在仕途失意時盡情地解脫內(nèi)心的苦悶,所以當他遇到人生困境時就會感慨人生如夢,而感慨后又夢想著建功立業(yè),想著天下人民。因而蘇軾仕途失意但卻豁達,命運坎坷樂觀,我們回顧歷史上與蘇軾有著相同經(jīng)歷的人,或如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江而死;或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遠離塵世;或如賈誼、柳宗元抑郁而終。但不幸的經(jīng)歷中只有蘇軾,履險阻如平地,視功名如浮云,樂天知命,隨緣自適,“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正是有了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才讓蘇軾一生達觀,也正是有了釋道二義才使蘇軾在多次的不幸中自強不息、曠達灑脫的生活下來,他的這種態(tài)度至今仍有著積極地教育意義。
縱觀蘇軾的作品技巧爐火純青,詩文才氣貫天,思想博大精深,人格光芒萬丈。蘇軾一生想著天下,心系蒼生,讓他豪情萬丈;在失意時,寄情山水,灑脫飄逸;在悲觀時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而變得豁達開朗。蘇軾留給后人的不僅是詩詞文賦,名言警句,更有他達觀,開闊的心胸,讓我們也如蘇軾一樣在生活的多次困境中中自強不息、曠達灑脫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因苦難而煥發(fā)光彩。
五、拓展
如果蘇軾現(xiàn)在就出現(xiàn)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什么?
蘇軾,我想對你說
蘇軾,我想對你說
蘇軾,我想對你說
(學生活動)
作業(yè):我與歷史名人對話是高考作文題,今天的作業(yè)是把你與蘇軾的對話形成文字。
下課,播放《大江東去》配樂朗誦
馬玉杰,女,黑龍江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