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是湖北省中等職業(yè)學校試用教材《語文》第一冊第十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重點講讀課文。第十二單元是“鑒賞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上承第十一單元的中國古代詩歌單元,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單元之一。我認為講授本單元應處理好與前面單元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以時間為序將詩歌的有關知識連貫起來,以期條理化、系統(tǒng)化。通過講授本篇課文,使學生掌握閱讀詩歌的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2、教材的處理和分析
既要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革命者的豪情壯志,又要從抓住詩歌意象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詩歌本身具有無窮的想象性,能“縱橫萬里,思接千載”,只有讓學生最大限度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才能真正領會詩歌的美麗,所以講這課我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薄肚邎@春·長沙》是用古典詞的形式寫成的現(xiàn)代詩歌,我準備從三個方面來突出它的“偉大”:1、屏幕顯示毛澤東手跡《沁園春·長沙》,讓同學們直接與毛澤東遒勁有力的書法發(fā)生審美碰撞,奠定審美基調(豪壯美)。2、將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秋意與文人墨客筆下的秋景秋意相對比,突出毛澤東筆下秋景的絢麗多姿,秋意的生機勃勃;3。讓同學們著意體會毛澤東筆下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突出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豪情壯志。
3、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jù)
知識目標:了解寫作背景,結合對作品內容的體會,正確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品味文中精練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領略作者為達到情景交融所采用的寫作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能力,即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為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生文學藝術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審美基礎,語文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1、講授法和提問法
講本篇課文必須用到講授法,例如上下闋各有一個關鍵點必須講清,如上闋看著眼前的絢麗秋景,毛澤東一下想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先向學生提問“面對如此絢麗的秋景,你們會聯(lián)想些什么”。接著將學生的回答與毛澤東的聯(lián)想作對比,再趁勢講授毛澤東的聯(lián)想與偉人的胸襟、境界、志向相關,鼓勵學生以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處世,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
講下闋的內容時,先提問:對上闋提出的“誰主沉浮”下闋怎樣作回答呢?同學們一般知道是作了回答的。因為不是直接的回答,這里有必要講授詩歌語言的含蓄性,講詩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而不是直白地作答。
這兩個位置是必須講清楚的。此外,在理解全文時,將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疏通講解,如“湘江北去,誰主沉浮,揮斥方遒,書生意氣”。
2、想象訓練法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黑格爾說“想象是杰出的藝術本領”,所以我在本課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訓練的內容:對毛澤東筆下的秋景進行再造性的想象。提示分四步完成:一、畫輪廓(山、林、江、舸、鷹、魚);二、點顏色(紅、碧);三、激活畫面(紅遍、染、碧透、爭流、擊、翔);四、來特寫(染、擊、翔)。
檢驗手段,讓同學們按提示將自己逐步想象到的內容表達出來。
3、比較閱讀法
為了更好地領會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秋意,可與一般文人墨客筆下的秋景秋意相比,突出毛澤東筆下秋景的絢麗多姿,秋意的生機勃勃。首先,打出字幕:
(1)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2)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3)自古逢秋多寂寥。
(4)楓葉荻花秋瑟瑟。
(5)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接著,讓學生概括一般文人墨客筆下秋景秋意(蕭瑟,清冷,慘淡),然后,和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秋意(絢麗多姿,生機盎然)作對比,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分析,為什么毛澤東身處險境還能寫出絢麗多姿、生機盎然的秋景秋意,引導學生學習毛澤東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偉大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從而體會本文體現(xiàn)出來的革命者的豪情壯志。
三、學法
1、朗讀法:本文是文學精品,學生要建構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有必要多讀多背,積累語言素材。同時這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是時歌,具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適合多讀多背,另外,詩歌的語言比較含蓄,必須多讀,只有多讀,才能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的效果。
2、表演法:運用表演法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溝通,真正做審美活動的主體。表演內容:將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意在讓大家在表演過程中揣摩寫景的順序和視角變化。
3、練習法:老師示范了鑒賞方法和途徑之后,有必要對學生是否掌握這種方法當堂驗收。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
練習內容(1):柳宗元在政治革命失敗之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江雪》。試比較柳宗元“獨釣寒江”與毛澤東“獨立寒秋”意境有何不同。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可以討論,(柳——孤獨落寞;毛澤東——坦蕩、從容、砥柱中流)此題不注重答案,只注重思考分析過程中學會鑒賞方法。
練習內容(2):“百侶”書中注解“革命戰(zhàn)友”,作者和他的革命戰(zhàn)友是怎樣的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就文中下闋所含的內容做適當?shù)拿枋?。這個練習重在讓同學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只要說出與有能力、有才華、有責任心、有氣魄等相關的詞語都可以,著意引導學生結交良師益友。
四、教學程序
鑒于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本文安排兩課時。教學程序可設置為:
1、導入新課。(導語、背景、毛澤東手跡、錄音)
2、疏通字詞、理解全文。
(1)上闋:寫絢麗多姿的秋景。
下闋:抒革命者的豪情壯志。
(2)上下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3)全文的詩眼是什么?
(4)按上下闋順序進行想象訓練、比較閱讀、課內練習。
3、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上闋:寫絢麗多姿的秋景。
看山、林
江、舸、
鷹 誰主沉浮
魚
下闋:寫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豪情壯志。
憶 戰(zhàn)斗歲月
年齡
精神狀態(tài) 能主沉浮
愛國行動
余志英,湖北黃石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