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下文言文教學的“三大要求”
蘇教版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總共140篇課文中讓文言文占據(jù)了40%的分量,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
1、教學目標: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
(2)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3)誦讀古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附錄一“誦讀名篇”)
2、教學建議:
(1)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
(2)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3)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
3、教學評價:
(1)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2)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華文化精神。
(3)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二、新課標下文言文教學的“四點思考”
1、立足誦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在功利主義、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之際,誦讀,就只能打入“副冊”,倍受冷落,代之而起的“流行色(式)”大致為,“要點應試式”、“內(nèi)容分析式”和“詞句串講式”。
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說得明白不過了:“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多誦讀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其委婉細膩的語句只有通過誦讀才能真正領悟。如懷念祖母的一段文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疼愛、贊許之情)比去,以手闔門(臨走時輕輕的關門,生怕屋外有什么動靜會干擾孫兒的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喜悅之情;激動之余稍帶幾分傷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勉勵、期待之情十分真切,至此一位慈祥、平易的長者的形象畢露無遺)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回憶中隱含著作者的深沉的懷念,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光陰易逝、懷才不遇、有負親人所望的感慨)。
注意點:
(1)教師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轉換,要相信學生,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把誦讀落到實處。
(2)方法參考:以讀為主線,初讀感知,研讀理解,品讀評價,美讀參悟。
(3)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好讀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附“誦讀分類”知識:誦讀按形式大致可分為范讀(含錄音朗讀)、領讀、接讀、輪讀、齊讀、角色朗讀和配樂朗讀;按所讀內(nèi)容可分為通讀、精讀、泛讀、跳讀;按用時可分為速讀慢讀;按狀態(tài)可分為默讀、漫讀等等。根據(jù)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來劃分誦讀程序,大致有四個階段:初讀感知,研讀理解,品讀評價,美讀參悟。在各階段相機輔以誦讀各法,循序漸進,喚起語感。
2、重視積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養(yǎng)成三大習慣”:
(1)養(yǎng)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借助注釋和工具書);
(2)養(yǎng)成課堂上勤記筆記的習慣;
(3)養(yǎng)成課后梳理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
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七大類: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同義復用現(xiàn)象,偏義復詞,帶古代文化常識現(xiàn)象的詞。
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吳錦教授曾在高考信息發(fā)布會上說作為高三畢業(yè)班語文老師一定要“狠抓五件事”,第一件事就是:1-5冊教材,古文要認真復習一遍,因為每年高考的第二題考四篇課文,四個虛詞。
文言句式有七種: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狀語后置現(xiàn)象。
注意點:
教師在起始階段要做好敦促工作,甚至可用練習本的形式,強化重點詞法句法現(xiàn)象的歸納,促使學生形成自覺積累的良好習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省略成分的補充,《師說》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歸納,《游褒禪山記》有21個“其”字(見《唐宋八大家選讀》),可適時歸納“其”字的用法。
3、強調(diào)訓練,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古文考試的形式不是教什么考什么,因此一定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訓練中要注意兩點:
(1)精講精練,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每年高考字詞的檢查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到出題依據(jù),因此教師每次訓練要重視評講。要高度重視訓練材料與教材的關系,讓學生明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知道怎么學課文,怎么將課文中學到的東西用到訓練中去,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感。
(2)重視方法指導,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和考畢竟是兩回事,訓練中我們還要注意方法的指導。如文言句子的翻譯,高考占8分之多,我們在加強紙筆訓練之外,還要指點翻譯的方法。像信達雅的原則;留增刪換調(diào)縮擴的方法;辨別句中得分點,明確句中考查點的能力等。
4、引導感悟,培養(yǎng)學生鑒賞審美的能力。
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鑒賞和審美。目前的古文教學中有三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過于注重語法教學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賞讀;過于注重條分縷析而忽視了內(nèi)容美的領悟;過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動。
要使文言文的學習充滿審美愉悅,就必須充分發(fā)掘文言文教學中的美的因素,可以:
(1)采擷形式的花朵。如《項脊軒志》中“月夜桂影圖”: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以寫景抒情,語言形象鮮明,含蓄動人,寧靜而富有神韻的環(huán)境的確非常迷人,仿佛把人帶進了月白風清,花香襲人的美妙世界,作者深摯眷戀之情溢于言表。。
(2)進入人物美的長廊。例如:《鴻門宴》中的劉邦、項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細細品味。通過在緊急關頭這兩人的語言、行為、神情的深入理解與討論,學生才能深入準確把握他們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審美得到提高。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智勇兼?zhèn)?,廉頗的忠勇不二知錯善改,信陵君的禮賢下士顧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謀重義輕生,周瑜的多謀善斷儒將風度,曹操的自負謀略奸詐多疑……所有這些,無不充滿著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無不讓人心往神馳。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更進一步,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寫作緣起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向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魏征直諫太宗十思,只為求得為上者“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張溥寫就《五人墓碑記》,五人之從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些情感之美,閃爍著多么動人的光芒!
(4)感悟思想美的光華。我們的學生,處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革的環(huán)境,他們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們要有正確的思想,才會有遠大的理想,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語文教學思想中,不論是持“工具說”,還是持“人文說”,其思想教育的責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決不會拒絕語文教學所擔負的歷史重任。
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進行審美,或說,或讀,或論,或評,真正地讓學生能動起來。
狄永興,江蘇溧陽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