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去了趟杭州宋城。
走進宋城,穿過高大的城門樓,只見樓閣矗立,楊柳低垂。身穿宋代服裝的商販在此經(jīng)營著仿古酒茶,城中常有魔術(shù)、民間舞蹈及雜技表演,還有中國古代婚禮儀式的表演。置身其間,游客不禁產(chǎn)生穿越時空回歸宋代之感。語文老師的職業(yè)敏感,讓游玩中的我不禁思索起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語文課堂也像宋城一樣充滿了生命的靈動,那么,我們這些“導游”又何必擔心沒有“游客”?
一、《宋城千古情》與古詩詞教學
游宋城,《宋城千古情》是一場不能不看的大型歌舞場景劇,它借用音樂、舞蹈、雜技等各種藝術(shù)元素,運用了水幕、魔幻燈陣、舞臺移動升降等科技手法,使宋文化成為鮮活的、可以觸摸的東西,沉迷于舞臺上變幻瑰異的藝術(shù)世界的同時,我不禁想,《宋城千古情》能用現(xiàn)代的手法包裝過去,我們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用古代元素改造語文教學呢?
1、用古典音樂詮釋古典詩詞
宋城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返古效應(城中全方位回歸宋代包括城池的格局,店鋪,城中居民即工作人員的服飾等),尤其是那濃郁的古典韻味的背景音樂,讓游客流連其中而忘記今夕是何年了。我想,古詩詞教學是否可以用古典音樂取得返古效應,讓學生的心緒沉浸在作者當時的境遇中,也許能更好地解讀作者的心境。古詩詞本身具有韻律美特點,音樂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在教學古典詩詞的時候,如果能選用與內(nèi)容相吻合的古典音樂烘托詩歌氛圍,鋪陳詩歌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情感,定能如宋城讓游人在幽雅婉約的古典樂聲中體驗一把大宋子民的感覺一樣,讓我們的學生在古樂聲中陪作者把酒品茗,一同徜徉在古詩文里而流連忘返。
比如《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教者以一曲古箏《禪院鐘聲》作為主背景音樂貫穿全課。剛開始幾聲低沉悠長的鐘聲一下子將學生置身于一座幽靜的山中,仿佛看到詩人順著清晨禪院鐘聲尋到一禪院,幾聲輕柔的單音,似乎是輕輕推開了禪院的山門,緩步走入煙霧裊裊的佛堂,心里頓時空明一片,所有的雜念煙消云散,只剩下寧靜與祥和。漸漸地,樂曲重又變得悠遠緩慢,讓人感到這個禪院古木參天,幽靜無比,正是個自在的好去處呢!學生從頭到尾在這支曲子所營造的寧靜的氛圍中品讀作品,感悟詩人的心境,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詩人在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后,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心境——似是大自然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悠揚而宏亮的佛音也把讀者引進純凈怡悅的境界。
我想,學生在學習古代詩詞歌賦時最需要的是解讀作者心靈,而古代音樂用一種特殊的語言來詮釋作者和詩歌,從而使學生真正讀懂古文,如果古詩教學僅僅是教給學生字詞句的含義,僅僅是背誦翻譯,是不能算真正讀詩的。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樂與詩詞結(jié)合,讓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進入一個擴大了思維的空間,將原本陌生的從未感知過的東西變成了熟悉的親切的,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
2、用課件動畫引導學生品悟詩情
《宋城千古情》編導先用高科技設(shè)計了宋代的戰(zhàn)爭片段,然后過渡到南宋皇帝沉迷于歌舞的景象。因為有高科技動畫的呈現(xiàn),游客的心一下子就被牽住了。我想,古詩詞教學完全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詞。詩人用文字在作品中創(chuàng)設(shè)了一幅幅豐富的畫面,透過這些有聲有色的畫面,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的精神內(nèi)涵。但是中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于這些畫面難以感悟理解。此時如果有課件的幫助就能事半功倍了。比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而動畫就恰當?shù)亟鉀Q了這一難題。教師可以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山巒疊障,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象的動態(tài)畫面,學生恍然大悟“生”的含義了:“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chǎn)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借助于這樣一段視頻,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的匠心獨運。
二、“彩球招婿”與課堂的互動
看完《宋城千古情》,我們隨導游步入宋城大街。一場游戲吸引了諸多游客朋友。這是宋城傳統(tǒng)經(jīng)典民俗活動項目之一,其中的主體節(jié)目是《王員外家小姐彩樓拋繡球》,婚俗表演把我國古典婚禮的喜慶,熱鬧,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游客的面前,并讓游客充分參與其中。在招婿過程中,游客朋友還可爭搶繡球,接到繡球的要上樓與員外家小姐拜堂成親,實實在在地感受“古典婚禮”的魅力。這一段表演打破了傳統(tǒng)的模式,不再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給臺下的游客看,而是演員和游客互動,模糊了身份,也模糊了臺上臺下,游客早已把自己當成了活動中的一員而忘情地參與。我想,假如我們的課堂也如這游戲一樣,該多好。我們的課堂成了舞臺,學生全都變成了演員,成了主角,全都參與表演,而不再是以觀眾的身份觀看老師在表演,這種課堂的互動,不正是高效教學嗎?
比如教學《鄭人買履》時,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一般是教師指導學生對照注譯,弄懂每一句的意思,講清楚幾處重點詞語即可。其實我們不妨運用互動教學的原則,就像宋城“彩球招婿”一樣來一個互動表演,效果應該很好。我讓甲學生扮演鄭人,乙學生扮演賣鞋子的,丙學生扮演看客中提問的那個人,其余的人扮演看客、商販,將表演融入課文教學,然后請同學們對照課文加以評判。結(jié)果很多人對鄭人的表演提出意見,如:他量好尺碼后肯定會匆忙離開,否則不會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認為甲的表演不到位;再如,有學生還在“鄭人說:‘寧信度,無自信也”的表演后面增加了搖頭嘆氣的細節(jié),來表明對鄭人的不理解。表演中,學生對鄭人的“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guī)”“ 荒唐可笑”理解得更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互動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莫大樂趣,明白語文學習中“咬文嚼字”的妙處。
三、“潑水節(jié)”與課前熱身
游宋城,參與潑水節(jié)是不可或缺的。在宋城,每位游客都很好奇的等待“潑水節(jié)”的到來。當?shù)貙в胃嬖V我們,參加潑水節(jié)前要先“熱身”,也就是先下河參加水上游戲。如過浮橋,攀越鐵索橋、戲水接力賽、尋找水精靈等。站在水邊觀看是無聊的,下水后才能感覺到這份快樂。孩子們自由自在的游戲著,就連大人也無一例外的參加了各項游戲。到晚上潑水狂歡開始時,大家身上都熱烘烘的。潑水節(jié)開始后,真正的潑水游戲就更加帶勁了。我想,這種好戲開場前的熱身運動不是也可以嫁接到我們語文教學中嗎?
1、猜拳——早讀前背書熱身
游戲,是調(diào)節(jié)氣氛、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秘密武器。其實,孩子就是孩子,活潑、好玩是他們的天性。一場猜拳游戲會喚醒孩子的童趣。早讀課前,讓兩個孩子為一組,猜拳決定勝負,贏者有權(quán)出題要求負者背誦指定內(nèi)容,負者自不甘輸,游戲會愈加激烈,而背誦效果會愈加的好。在枯燥的早讀課前加入簡單而科學的游戲,使學生的思維進入興奮狀態(tài),迅速進入正式學習的軌道,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奪標——語文課前熱身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誰都明白,問題是很少有學生愿意真正去完成預習作業(yè),最多只是應付老師而已。假如我們像宋城潑水節(jié)中“戲水奪標”“尋找水精靈”等熱身活動一樣,也來個前戲,應該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一、學生預習課文,盡可能多地設(shè)計問題,在課上用多媒體公布出來。然后全班同學競爭答題,比賽誰答的題多而準,誰奪標。同時設(shè)計者公布的題目被選中作答的誰最多,誰奪標。其二、由老師設(shè)計若干預習考題,提供備選答案,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找到正確答案者,奪標,等等。
宋城,以它獨特的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功能主義相結(jié)合的造園手法,使杭州宋文化旅游得到了定位。我以為,這對于我們的語文課堂的革命不無啟迪。讓語文課充滿生命的靈動,讓它成為一個寓教于樂的奇異空間,使我們的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語文課堂將會成為最美的景點。
曹繼紅,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