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全書共130篇,其中寫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這當(dāng)中有57篇是以悲劇人物的姓字標題的,另外還有一些是幾個悲劇人物的合傳,如《屈原賈生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粗略統(tǒng)計,全書寫了約120多個悲劇人物,而這些悲劇人物多以慘痛的死亡經(jīng)歷告終。按死亡意義,可粗略地將悲劇人物分為以下幾類:
1、舍生取義 殺身成仁
屈原生于禮崩樂壞,七國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為楚王左徒”,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边@樣一個為振興楚國而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的忠臣卻因群小排擠,懷王昏庸,“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朝政昏亂、國家分崩離析的情況下,自己屢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堅定“雖九死猶未悔”的愛國主義信念,最后竟“懷石遂自沉汩羅以死”。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恥做周的臣民,為了堅守節(jié)義,不吃周的米糧,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上。此為死義、死節(jié),受到司馬遷的稱道,故將《伯夷列傳》列為七十列傳之首?!短飭瘟袀鳌分袑扆R國被燕國占領(lǐng)后,燕國想立齊國的隱士王躅給他們作傀儡,王躅說“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于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為君將,是助紂為暴也。與其生死無義,固不如烹!”于是,“遂經(jīng)其頸于樹枝,自奮絕而死”。如此監(jiān)守節(jié)義,甘為理想而歿的還有下層社會的刺客游俠之士。如《魏公子列傳》中的侯贏,朱亥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傳》中的荊軻,田光,樊于期,高漸離等為氣節(jié)而死為友誼而死。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數(shù)萬,皆煙銷澌滅,然此數(shù)子者,常在天地間,雖千載下猶有生氣,則其生死輕重何如哉!”
2、功勛卓著 橫遭陷害
漢代名將李廣為保衛(wèi)漢帝國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與騷擾,功勛卓著,司馬遷猶愛之。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勇于當(dāng)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作《李將軍列傳》。”李廣在軍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戰(zhàn),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使匈奴聞之喪膽。李將軍愛兵如子,“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薄皬V廉,得賞賜則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因他身正,故治軍不用刑律,而士兵自覺英勇作戰(zhàn)。然而李廣一生坎坷,卒而無功,終生未得封侯,最后竟落得個自剄而亡。李廣之悲,悲在漢家天子的昏庸偏見、寡恩薄情,在于漢武帝的寵奴衛(wèi)青之流的嫉賢妒能,害人利己。韓信這樣一位有著非凡韜略,蓋世武功,“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于漢家勛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之臣,卻被劉邦、呂后羅織罪名斬于長樂鐘室。齊國名將田穰苴是一位記著國家,國君、百姓、士卒的愛國將領(lǐng),他為齊王打退了晉燕,收復(fù)了失地,保衛(wèi)了齊國,但卻遭人疑忌,身受讒言,發(fā)疾而死。白起為秦國屢建戰(zhàn)功,卻受到應(yīng)侯等人的嫉害,竟落了個賜劍自殺的悲慘結(jié)局;信君陵為抵抗秦軍的入侵,立了大功,晚年卻受盡魏王猜忌,最后郁郁而終。
3、得時勿怠 揚名顯身
這一類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項羽。在風(fēng)起云涌的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項羽赤手空拳,倔起于隴畝之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所向披靡。短短三年,推翻暴秦,號令天下,成為莫可與抗的“霸王”,但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斗爭中因為在政治方面的無知和性格上的弱點陷入了四面楚歌,兵少糧絕的境地,兵敗垓下,項羽兵敗垓下之時,烏江亭長前來接應(yīng)他回江東,以圖日后東山再起。但是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項羽死得有英雄本色,雖死而英名永存。陳涉在暴秦的高壓政策,無休止的橫征暴斂、兵役勞役、天下百姓被逼到無路可走的境地之下,順應(yīng)民意,率先“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首倡反秦,使得“天下云集響應(yīng)”,群雄紛起而滅掉了暴秦。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秦失其政而陳涉發(fā)跡”,然而,陳涉僅僅為王六個月,就因為自身的弱點而被反動勢力殘酷的鎮(zhèn)壓了,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晃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力行削藩,最后被斬于東市。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使秦國空前富強,卻被車裂而死,族滅其家。這些人物代表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卻因種種條件的限制而走向毀滅;他們挽狂瀾,拯焚溺的精神使他們“死”鍍上悲壯的色彩。
周春暉,教師,現(xiàn)居湖南新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