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勝其人,樂酒好內(nèi),妻妾成群,有子120余人,其中20人被封侯,劉貞是其中之一。后來劉貞失侯,降為庶民,到劉備這里家族顯耀早已不顯,只能自食其力,過著一般的平民生活。雖出身于這樣沒落的貴族家庭,但劉備并未消沉,而是折而不撓,為自己憧憬的目標始終不懈地奮斗著。劉備24歲從軍,參加鎮(zhèn)壓黃巾軍,除安喜尉,不久便因鞭杖督郵棄官亡命,后投奔公孫瓚,抗拒袁紹。10余年間,劉備雖能外御寇難,仗義好施,眾多歸附,但遭人嫉妒,險遭刺殺。曹操征討陶謙時,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赴救,陶謙表奏薦劉備為豫州刺史,但不久遭袁術(shù)、呂布襲擊,妻、子俱被俘虜,不得已依附曹操,又東擊呂布,結(jié)果被呂布部將高順所敗,妻、子再次被虜去。直至曹操擒殺呂布后才復得妻、子。事后劉備不甘心依附曹操,參與了董承受密詔誅殺曹操的密謀,繼而心懷忐忑,借機離開許都,自此劉備與曹操終身為敵。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盡收其眾,虜其妻、子,擒關(guān)羽勝歸,劉備只得投奔袁紹。官渡之戰(zhàn)后,劉備又背棄袁紹南投劉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劉琮投降,劉備大敗于長坂坡,棄妻、子,僅帶十余騎逃跑。后來劉備復收其眾,聯(lián)吳抗曹,于赤壁大敗曹軍。建安十四年,劉備入蜀,東拒孫權(quán),北抗曹操,遂有漢中,后自稱王號帝。一切雖在凄愴中行進,但劉備總算了卻謀取大業(yè)的心愿。隨后,東戰(zhàn)孫權(quán),慘敗于夷陵,抑郁而終,逝于白帝。劉備的人生道路自始至終充滿了坎坷危機,但他每次都能折而不撓,敗而不餒,堅持不懈,終臻大業(yè)。
劉備重義愛民,甚得歷史好評,特別在諸多的文藝作品中,由于突出了曹操的詭譎奸詐,更與劉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劉備也獲得了更多的同情和諒解。但是細審不難發(fā)現(xiàn),劉備固然有一些可以值得稱道的義舉,但也和曹操一樣具有個性的兩面性。下面就結(jié)合《三國演義》和其創(chuàng)作依據(jù)之一陳壽的《三國志》對劉備的兩面性作一個概括:
首先,以義待人,卻又因義誤國。劉備多以長者身份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他厚待賓客,善遇部署,力播信義于天下。劉、關(guān)、張三結(jié)義一直被稱為佳話,在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中乃至中華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中長期地起著重大的作用。劉、關(guān)、張一旦結(jié)義,終身不悔。在《三國演義》中最典型的要算就是關(guān)羽深念劉備厚恩,不離不棄,信守共生共死的約定,不為曹操厚待所動,這種忠義精神連曹操都為之嘆息。劉備之義雖然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例如,關(guān)羽被孫權(quán)殺害后,張飛為義所激,暴戾有加,死于部下。劉備也失去理智,蜀本不具備伐吳條件,卻不聽眾臣勸諫,倉促出兵,以致慘敗而歸。
其次,明示誠敬,陰懷詭詐。倡信崇義從政治上可以爭取人心,進而達到政治目的。劉備崇尚信義,但不以此為囿。就他與曹操的關(guān)系而言,一開始劉備被呂布打敗,歸依曹操,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說“操厚遇之,以為豫州牧”,繼而“表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出則同車”,但劉備不念恩遇,首開釁端,密謀誅操,后不久北聯(lián)袁紹對抗曹操,劉曹二人遂不相容。再者,就他與呂布的關(guān)系而言,呂布雖然說是反復無常的小人,但呂布在解除袁術(shù)的威脅時亦對劉備有大恩,及至呂布投降曹操時,生死雖然說是懸于劉備一言之間,但劉備還是把他送上黃泉路。再如他同公孫瓚、袁紹的關(guān)系。劉備本是公孫瓚的同窗好友,長于劉備,劉備也以兄事之。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公孫瓚委以重任,使之任平原相,而劉備卻趁公孫瓚援救陶謙的機會,公然離開公孫瓚歸依陶謙。后來劉備被曹操打垮,幾乎是只身投靠袁紹的,袁紹遣將到距離鄴城二百里的地方去迎接劉備,袁紹父子對傾心敬重、恩寵有加,但劉備既得兵后,很快便“陰欲離紹”,詭稱袁紹南連劉表,趁機南下,背棄袁紹,謀求自己發(fā)展。特別要說的是劉備與劉表父子之事。劉備對劉表父子的態(tài)度,表面上使他獲得很大的政治資本,但事實表明,劉備南投劉表完全是為了自身發(fā)展,使他在荊州境內(nèi)站住腳跟。早先劉備就非常贊同諸葛亮的“跨有荊益”的隆中對策,由此他自然要覬覦荊益。劉備寄身在別人的地盤里,卻不斷地挖別人的墻角,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劉備在益州以義結(jié)天下,豪杰多依,部眾日益眾多。劉表憚其為人,自然會產(chǎn)生疑慮,在彌留之際,已深深感到劉備將來對其子孫的威脅,不得不以退為進,希望劉備善待其子。后人為了突出表現(xiàn)劉備的仁義之心,遂有所謂劉表“托國”之說。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證明劉備是陰懷詭詐,完全背棄了劉表的意愿。在劉琮、劉琦的爭嗣斗爭中,劉備支持了劉琦,從而加劇了荊州的內(nèi)部危機,以從中漁利。劉備對劉璋的態(tài)度也是以德報怨。法正曾經(jīng)向劉備陳說益州可取,但劉備卻試圖將其真實的思想掩蓋起來,而以虛偽的面目面對世人。后來在龐統(tǒng)又勸劉備取益州可以“定大事”時,劉備開始假惺惺地以寬、仁、忠、義假裝推脫,說“今以小故而失信義于天下,吾不取也”。然而龐統(tǒng)指出成大業(yè)益州不可不取,強調(diào)“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以后,封以大國,何負于辭”,從而給這位自詡?cè)柿x的梟雄一個臺階時,劉備真實面目終于暴露出來,便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出兵了。此后劉璋恭迎劉備到達益州腹地。劉備至涪城時劉璋親自從成都趕往涪城去迎接,對劉備誠心相待,且為劉備增兵,厚加資給,可謂是仁至義盡了。但不久劉璋便知道上了當,劉備得知后立即主動出擊,向成都進兵。劉璋被劉備圍城十日,最后因形勢所迫不得不投降了,劉備無顏面對劉璋,遂按照龐統(tǒng)所說的“事定以后,封以大國,何負于辭”,將劉璋流放到南郡公安。
上述可見,劉備確實具有虛偽詭詐的一面。當然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也還應注意從另一種角度看問題——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義廢大謀。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是這樣,曹操、劉備亦如此。從道義上說這是不足為鑒的,但從政治斗爭的殘酷性上來說似乎也無須多責。
再次,在用人方面,劉備雖尚賢卻不善明察。大凡開國者一般都注意尚賢任能。劉備頻遭挫折,自然更知任用賢能的重要性。特別是劉備南依劉表,屯駐新野后,才真正徹悟到招賢用賢之要,從而也開始了自覺的訪賢活動。徐庶來投,他器重之。司馬微隱居,他主動拜訪。司馬微、徐庶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他即枉駕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另外,劉備用人重義,以誠待人,使他獲得了好的名聲,其他也多歸附。劉備雖然比曹操獲得更多的聲譽,但不具備大政治家的資質(zhì)。就知人善任而言,他遠遠不如曹操。曹操對自己的部屬及為人了如指掌,不疑歸從,敢于拔擢于卒伍之間,收到人盡其用的效果。劉備雖然也有看人看得準的時候,如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告誡張飛不要“刑殺過差”,但是他不少時候是不善明察,不能深知部屬的長短,就連關(guān)羽、趙云的一些心腹宿將也不能正確發(fā)揮作用。關(guān)羽剛愎自用,本非方鎮(zhèn)之才,但劉備不僅委以重任,而且盡量護其之短,這不斷助長了關(guān)羽的驕傲自大情緒,最終釀成大禍。而趙云屢有戰(zhàn)功,入蜀以后謀略常與劉備相左,劉備便不再信任重用他,授官終不能與關(guān)、張、黃、馬同列。再者孟達對劉備入蜀有功,劉備卻對其不信任,還派遣養(yǎng)子劉封奪了孟達的兵權(quán),最終導致內(nèi)部不和,發(fā)生事變,失掉了三郡。另外黃權(quán)是難得的軍事天才,歸屬劉備后屢獻奇謀,頗得重用,及至伐吳,二人意見不同,劉備便將其調(diào)離前陣,守江岸防線,終因孤軍懸處,道路阻絕不能還蜀,不得已降魏。劉備為人也多忌,沒有寬廣胸懷,所以細審其用人,便能發(fā)現(xiàn)其有時他比曹操更加不容異己。最為可悲的是,他對諸葛亮很不放心。王夫子在《讀史鑒論》中從三個方面說明這一點:一是留關(guān)羽守江陵,而不以諸葛亮率趙云守江陵,劉備懷疑諸葛亮會結(jié)交東吳;第二諸葛瑾奉使入蜀,而劉備不許他兄弟二人私見;第三劉備臨終托孤有“君自取之”之言,其中含義值得玩味。除此之外,劉備還對巴蜀名士和蜀籍官員心存戒心,或在中央樞紐機關(guān)少用蜀人,或用而不信,不予實權(quán),而且動輒得咎。
最后,劉備久經(jīng)沙場卻不善用兵。劉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度過的,他和曹操一樣戎馬倥傯數(shù)十年。歷史證明,劉備并不是一個善于用兵的人。如果說他年輕的時候在別人的統(tǒng)領(lǐng)下尚能屢有戰(zhàn)功,那么自從代領(lǐng)徐州牧,由他指揮的戰(zhàn)爭便敗多勝少了。對此,時人很清楚,對他有諸多評價,例如東吳陸遜說他“前后行軍,多敗少成”,魏國丞相趙戩說他“拙于用兵,每戰(zhàn)必敗”,魏主曹丕也說“備不曉兵”。劉備的一生的主要戰(zhàn)績只是在法正、諸葛亮、龐統(tǒng)、趙云、張飛的謀劃支持下,譎詐并用,奪得益州。
綜上足見,劉備實乃一位平庸的君主。雖然其折而不撓,終得一方天下,這種堅韌精神值得贊許,但其為人和政治、軍事才能皆不足稱道。劉備實際上是一個兩面性突出的人物。他重義愛民,但心存詭詐;用人尚賢,卻不明察;歷經(jīng)沙場,而不善用兵。三國鼎立,蜀漢先亡,當然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國小力弱,難抗大國;后主暗弱,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宦官誤國等,但更為重要的是蜀漢政權(quán)沒有后勁,后繼無人。這種局面的形成,劉備、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亡國之責也不能全由后主承擔。
徐曉華,教師,現(xiàn)居江蘇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