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摘要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領域,一直有不同創(chuàng)作流派的探討和爭議。很多人說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應該用純粹的旁觀者的視角,應該不干預被拍攝者的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但是從《生命的延伸》這部紀錄片來看,恰恰創(chuàng)作者之一也是親身經歷者,而且創(chuàng)作者的介入還推動了事情的發(fā)展。這會不會與過去我們接受的“紀錄片客觀記錄生活的”觀念產生沖突呢?
關鍵詞紀錄片紀錄方式探討
2008年11月10日,湖北省麻城市一位36歲的青年木匠柏洋(化名)不幸遭遇車禍而腦死亡。其家屬經過思想斗爭后提出器官移植,讓柏洋健全的器官有益于社會,結果成功救活了上海和鄭州的3名重癥患者。經過檢索,這個案例是黃岡地區(qū)的首例多器官捐獻,是湖北省的第4例、也恰恰是中國推行國際標準器官移植的第100例。100例成功的器官移植已經使得440多人受益。借用教育部、衛(wèi)生部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深圳市紅十字會器官移植辦公室主任陳忠華教授的一句話:“100例是家屬邁出的一小步,但是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步”。
這個故事所反映的內涵在中國還不是廣為人知,但是這種事情對于整個社會、整個醫(yī)學的發(fā)展都是意義深遠,值得電視人加以宣傳。為此,武漢電視臺科教生活頻道《紀錄片之窗》欄目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并于12月21日播出了片長30分鐘的電視紀錄片《生命的延伸》。
一、創(chuàng)作始末——以點帶面講述器官移植
這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拍攝制作的片子。我們是第一個確定該選題的媒體,也是電視媒體中對此事唯一的報道者。廣東電視臺等也以口播的形式報道過。目前,國內大約30多家報紙和網絡關注過,但是,我們最為迅捷,攝制組深入到了現場,以紀錄片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案例的始末,并把涉及到器官移植的方方面面予以反映。全片應用現場音,使用搬演手段,直面真人、真事、真物、真情,力求還原現場感覺,謀求真實和感人的視覺、聽覺效果。事后表明,我們在當地的采訪過程還間接地推動了當地公安部門對于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偵破。
器官捐獻者的各位親屬第一時間正面接受采訪,這也是一個突破。以前的案例中大多親屬因各種顧慮都不能全面配合采訪。我們攝制組與死者親屬、村主任和書記、當地法醫(yī)、當地醫(yī)院等做了廣泛溝通,使他們敢于直面鏡頭、配合采訪和拍攝,完整地再現了事件的全部。
通過制作這部片子,我們了解到:今年是中國國際標準器官移植推行的第5年,具有紀念意義。5年前的2003年11月,武漢市江夏區(qū)一名9歲兒童被車禍奪去生命后。家屬申請捐獻器官,成功救活了兩名兒童。那是我國首例國際標準化的器官捐獻。
采訪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理解和支持器官移植。截止2008年11月底,在網上登記愿意在死后捐獻器官的人數已經達到了4000多。我們在器官移植的內部網站資料中看到,他(她)們的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各異,但是他們無償捐獻器官的出發(fā)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生命延伸、讓愛心傳遞、讓社會和諧。
參與中國第一例器官移植手術的陳忠華教授告訴我們,經過5年來各方的努力。器官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已經逐步完備?!秶鴦赵喝梭w器官移植條例》和衛(wèi)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guī)定》先后出臺施行。這是我國政府嚴格履行生命倫理原則,科學制訂的管理法規(guī),標志著我國器官移植手術正式走人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2008年10月,深圳紅十字會已正式成立了器官捐獻辦公室,這意味著今后中國的器官捐獻工作將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紀錄片《生命的延伸》播出后,收看過的居民、學生、教師、醫(yī)生、律師、經理等各方人士來電來信發(fā)表感言:“通過片子,我獲得了很多器官捐獻的知識。器官捐獻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也是一個值得大力弘揚的事情。片子中反映了器官捐獻的很多方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移風易俗很不容易。雖然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墒菆蟮赖男Ч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片子,很有震撼力,是非常值得的。建議今后繼續(xù)關注柏洋家屬、追蹤相關話題?!?/p>
二、創(chuàng)作沖動——緣于柏洋事件的波瀾起伏
我們在過去的新聞實踐中得知有關器官移植在中國大地的背景和實際狀況,知道它的意義所在。我們也為家處農村的人們有志于用器官移植的方式捐助他人的事跡所感動。但是真正觸發(fā)我們創(chuàng)作《生命的延伸》紀錄片的誘因在于:我們了解到麻城這個案例的整個過程有一些起伏、曲折和沖突,它們已經構成了可以成為紀錄片的基本元素。
比如說,病人并不是一開始就死亡了,而是有一個搶救的過程。搶救中證實確已沒救了,腦死亡了,只是心臟一直在跳動。隨之而來的是:病人的家屬(妻子和妹妹)也不是一開始就提出要捐獻器官,而是有一個思想反復醞釀的過程。而且她們提出捐獻的最初目的也很淳樸,只是為了引起社會重視、加速交通肇事逃逸事件的破案,后來才上升到不要讓親人突然在世界上就消失了、要讓親人的部分器官還能夠救治他人、親人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伸的境界。
接下來又發(fā)現想做成器官移植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并不是想捐就捐得了。因為不光家屬不知道怎么捐獻,醫(yī)院的醫(yī)生、麻城市當地的法醫(yī)也不知道怎么捐獻,整個黃岡地區(qū)歷史上都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捐獻渠道幾乎陷于迷途。直到輾轉找到器官移植的國內權威專家陳忠華教授,這在理論上就知道了器官移植應該怎么做?怎樣做會有把握?這些構成了整個事件的波瀾起伏。
到了這個時候,都以為柳暗花明,一切都會順利了。但是事實上成功的器官移植還會面臨6大實際問題:器官是否合格?配型是否成功?有無急需的受體?醫(yī)院是否配合、各方能否協調?交通是否順暢?有無經濟或法律糾紛?這些問題導致每10個愿意捐獻器官的案例中只有1個能夠成功。這又面臨新的困局。
這些矛盾、沖突導致了事件的波瀾起伏,也吸引了我們。正是由于事件的這些多元素、多變化、多懸念構成了紀錄片形成的要素,才引發(fā)了我們創(chuàng)作的沖動和決心:要把它做成一個可以展示的紀錄片給大家看。
我們在了解事件過程的同時很快形成了本片創(chuàng)作的基本思路:以發(fā)生在湖北麻城的事件發(fā)展為構架,以死者親屬之一在片中做主線串連,充分展示各種沖突,最后構成柏洋家屬成功捐獻器官的完整過程。把個案與中國整個100例由點及面地相聯,做出真實記錄,以此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器官移植的現狀,展示其深遠的社會意義。
三、創(chuàng)作手法——看似干預,實則客觀
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領域,一直有不同創(chuàng)作流派的探討和爭議。很多人說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應該用純粹的旁觀者的視角,應該不干預被拍攝者的生活的
自然狀態(tài)。但是從《生命的延伸》這部紀錄片來看,恰恰創(chuàng)作者之一也是親身經歷者,而且創(chuàng)作者的介入還推動了事情的發(fā)展。這會不會與過去我們接受的“紀錄片客觀記錄生活的”觀念產生沖突呢?
我們覺得,這是對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手段的探索。紀錄片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應該很客觀地反映社會、反映事實,這是它的基調。但是實際上這里牽涉到一個關鍵的問題:什么叫“客觀”?
我們面對的所謂“客觀”是靠什么感知的?是靠我們的眼睛感知的、靠我們的耳朵感知的,靠我們的其它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而感知器官是有可能出錯的。也就是說,眼見是否為實?——這本來就是一個問題:你聽到的東西是否有雜音?——這也是一個問題。這是從感知的角度來看的。感知的東西離真實的客觀很可能有偏差。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你拍攝的、編輯的、反映的的確是客觀的存在,但是你反映什么?反映哪些?怎么反映?卻有你主觀的選擇。因為客觀的存在非常多。比如說,一天的生活豐富多彩,而早上刷牙這樣一個動作可能是其中很無聊的一部分,你要不要去著力反映它?你反映它是你的主觀選擇,你不反映它也是你的主觀選擇。也就是說:所謂客觀,任何被感知的或者在創(chuàng)作中涉及的一切的客觀都是在主觀因素參與下的客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客觀。
對于《生命的延伸》這個片子而言,我們的確打破了原來那種不干預生活、不干預事實的純粹客觀的創(chuàng)作手法。我們的撰稿人王光艷其實就是事件的親歷者,他是死者的堂兄,對于死者妻子和妹妹提出器官移植后如何尋找捐獻渠道、到成功捐獻都起到了跟蹤、協調和促進的作用。他對于我們拍攝記錄事件經過、組織還原現場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片外,他是親歷者,而在片中,他是出鏡的串連人,也是撰稿人。表面上看,他已經干預了生活、干預了事件,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了“感知中或者作品中所謂的客觀不是純粹的客觀、而是攪和了許多主觀元素的客觀”的這么一個概念后,我們就可以為了真切地反映客觀現實,有意識地進入到生活中去,進入到某個事件中去。
我們進入事件后是否會破壞原有的真實、原有的客觀呢?我們肯定不會有意地破壞它,我們只是把原有的客觀、原有的真實,用一種比較簡捷、有效的方法,把它提煉出來,把它很好地再現出來。雖然創(chuàng)作人員介入了,參與了,我們對于整個事件的真實。并沒有本質的影響。而是說把“天時、地利、人和”的方便之處運用到極致。準確地把家屬的心態(tài)、心理的變化表現出來了,把醫(yī)院最初的診斷、到對于腦死亡的判斷、到最后成功地進行器官移植整個的過程以及事件的意義都準確地提煉了出來,對于整個事件原有的真實,只是化繁為簡,更便于視覺接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