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楠
公元1088年,38歲的畫家米芾在自己的書齋“寶晉齋”中面對著一塊狀若千年靈芝的石頭欣喜不已。眼前的石頭大約也就一掌多高,小巧可愛。石色黝黑,卻有一種凝潤如膏脂的質(zhì)感。從遠處看,只覺石勢蜿蜒縱恣,千蹊萬徑,穿孔勾連,竟有峰巒洞壑、層疊窈窕之態(tài)。而站近了看,石頭上面的每一種紋理都是叫得出名頭來的:臥沙、水道、襞摺,最明顯的是一種像胡桃殼的紋路。輕輕敲打之下,石頭竟然發(fā)出了清亮悅耳的叮咚之聲。更妙的是,和畫家多年來苦心搜求的其他或矗立或橫置的奇石不同,這塊石頭兼具了立峰和橫岫兩種姿態(tài),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同樣愛石成癖的老朋友蘇東坡所說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不僅如此,畫家還發(fā)現(xiàn),不管是從何種角度觀賞,這塊石頭都給人八面玲瓏、巧奪天工之感。所有的跡象都告訴畫家,自己得到的是一塊堪稱極品的靈璧石??裣仓拢嫾揖奶暨x了石上稍為平坦的一隅,虔誠地刻下了自己的贊語:“愛有異石,徵自靈璧。匪金而堅,比木而栗。音協(xié)宮商,采殊丹漆。岳起軒楹:云流幾席。元祜戊辰米芾謹贊。”自此,這塊小小的石頭在人世間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千年傳奇。
米芾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賞石之風鼎盛之時。在名目繁多的奇石群體中,靈璧石在宋代一千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占據(jù)了無可置疑的首席地位。米芾本人除了以書畫詩文等主業(yè)上的非凡造詣聞名于世外;更為后世留下了拜石為兄的奇妙傳說,從此以“米顛”的美名和“瘦、皺、漏、透”的賞石理論名垂青史,堪稱當時乃至中國賞石史上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靈壁石的產(chǎn)地位于現(xiàn)在安徽省東北部靈璧縣的磐石山,從地質(zhì)學上講屬于一種質(zhì)地較佳的石灰?guī)r。據(jù)史料記載,米芾曾于安徽漣水任官,此地離靈璧縣甚近,愛石成癡的米芾干公務之余常在靈璧流連忘返,這塊讓他神魂顛倒的石頭是否即屬此中所獲不得而知。
在米芾得到這塊石頭的17年后,風雅皇帝宋徽宗為了建造皇家園林“艮岳”,大肆搜羅四方奇石,促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花石綱”運動。位列名石之首的靈壁石自然不能幸免,在這場歷時20余年的災難性事件中,幾乎被采掘一空。石源殆盡使之尊貴起來。當那塊讓米芾贊嘆不已的靈璧異石在經(jīng)歷二百多年的流轉(zhuǎn)后到達元人虞集手中時,他忍不住也效法前輩將切身感慨刻在了石頭上:“此寶晉齋物也。虞集獲此瑰寶,幸福不淺?!痹獣r的文人稟承宋人遺風,藏石仍是一大時尚。虞集在元文宗時官拜奎章閣侍書學士,世稱“邵庵先生”,是當時極著名的書法家。史載元文宗曾作“天歷之寶”和“奎章閣寶”兩方印璽,受命書寫篆文的便是虞集。
后來虞集告病歸田,在江西度過晚年。在他逝世一百多年后,那塊靈璧異石輾轉(zhuǎn)流落到常州府,出現(xiàn)在無錫望族華夏的“真賞齋”里。歷史上對華夏此人的記載并不詳細,也無確切的生卒年份,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收藏文物極富,鑒賞眼光一流,時稱“江東巨眼”。而且,當時的才子文徵明和祝枝山等人都是他極要好的朋友。那塊靈璧異石歸華夏所有之后所發(fā)生的最重大事件便和文徵明有直接關(guān)系。
文徵明80歲那年,準備為老友華夏創(chuàng)作一幅以他的“真賞齋”為主題的圖卷,構(gòu)圖之中自然少不了要布置一些玲瓏怪石。文徵明想到華夏齋中那塊靈璧石正可作為最好的參考。他向華夏借了石頭帶回家中,由長子文彭、次子文嘉伺候筆墨,觀摩案上石頭,動筆作畫。圖卷完成,石頭亦完璧歸趙,唯一的變化是上面又留下了這次借賞的記錄:“桌山文徵明拜觀。子彭、嘉侍。”此時距離虞集逝世201年。時光進入2008年3月6日,這塊石頭出現(xiàn)在香港蘇富比2008年春季大拍的北京預展現(xiàn)場,在眾多雍容華貴、熠熠生輝的古瓷、珠寶的包圍中獨占一隅,鶴立雞群,引來人們超乎尋常的好奇目光。在4月11日拍賣結(jié)果出來之前,它的身價暫時被估算為300萬到500萬港幣。它現(xiàn)在的主人是來自臺灣的翦淞閣主黃玄龍。
黃玄龍得到這塊石頭十分不易。
1949年,時局動蕩,這塊石頭被小心歸置在隨身攜帶的財物中,隨華家后人從無錫來到臺灣。此后一直秘不示人。多年前,黃玄龍得知島上還有這樣一塊奇石,便四處尋訪,千方百計找到了華家后人。頭幾次去拜訪,華家根本不讓他看石頭,但黃玄龍是一門心思都系在了這塊石頭上,非要看到不可。第一次看不到,就去第二次;第二次還不行,就去第三次。這樣不辭勞苦地來回折騰了不知道多少趟,華家人最終拗他不過,同意讓他看?!爱敃r我第一眼看到,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從來沒見過這么丑的石頭!”黃玄龍這樣形容自己和石頭初次碰面時的震撼。在古往今來的賞石界中,丑,是重要的評判標準之一,所謂“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這塊石頭在黃玄龍眼里恰恰如此。
石頭是看到了,但當時華家后人并沒有將先人之物出讓之意。黃玄龍無法勉強,只好央求他們,如果哪一天要出讓,務必通知他。此后每年過年,黃玄龍都到華家拜年,這種情形大約持續(xù)了六七年的時間。其間行內(nèi)也有人聽聞有這樣一塊石頭,但華家再沒有向外界展示過。大約十年前的某一天,黃玄龍終于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機會,華家后人因為經(jīng)濟原因,愿意將這塊石頭轉(zhuǎn)讓給他。從此這塊石頭成為黃玄龍眾多藏品中極受珍視的一件。因為銘文亦無記載,黃玄龍想到北京頤和園樂壽堂前有一塊乾隆御題的太湖石叫“青芝岫”,因為外表泛青而形似靈芝得名。自己的這塊石頭雖然體量上和“青芝岫”相差很遠,但外形有相似之處,何不將其命名為“玄芝岫”呢?玄字既指黑色,更有玄妙神秘之意,用來命名此石再好不過。
現(xiàn)在,這塊名叫“玄芝岫”的石頭走出了黃玄龍古色古香的翦淞閣,成為世界上首個賞石拍賣專場中身價最高的拍品。在此之前,賞石只是作為文房雜項中很不起眼的一員,零星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在黃玄龍的記憶中,全世界曾經(jīng)拍賣過的、找得到圖錄的賞石還沒有一件能達到“玄芝岫”的品級,“玄芝岫”可以說是留存至今最好的文房供石,身價自然也最高。但在黃玄龍的心中,300萬到500萬港幣的估價還遠遠達不到這塊石頭的真實價值。
選自《科海故事博覽》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