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文
辣椒青枯病的發(fā)生、識別及防治
羅香文
特約欄目主持:劉勇
劉勇,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和參加了2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均已圓滿完成,取得科技成果和專利共計20多項,在國際、國內各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3部,形成的成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達200萬hm2以上。
辣椒青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的土傳病害,具有發(fā)病快、防治難、為害重等特點,至今尚無很有效的防治藥劑或其他防治辦法,因此青枯病被稱為植物的“癌癥”。在我國辣椒青枯病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華南、中南和西南部分地區(qū)。近年來,隨著我國北方保護地面積不斷擴大,南方春提早和塑料大棚蔬菜生產面積擴大,青枯病的發(fā)生加重,幾乎成為毀滅性病害。主要在盛果期為害成株,常呈暴發(fā)之勢,造成極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田塊幾近絕收。
辣椒青枯病在苗期不表現(xiàn)癥狀,在坐果初期開始發(fā)病,最初病株在中午萎蔫,傍晚恢復正常。在氣溫高和土壤干燥時,2~3天后全株凋萎不再恢復而死亡,但植株仍保持青色。病株莖表面沒有明顯的癥狀,橫切病株新鮮莖部,可見維管束變?yōu)楹稚?,且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條。在濕度大的情況下,用手拔起,稍用力可擠出污白色細菌粘液(區(qū)別于其他真菌性枯萎?。?。在田間最簡單的識別辦法就是把病莖去皮小段懸吊浸于清水中,過一會兒可見白色霧狀物涌出。
病菌在10~40℃均可生存,適溫25~37℃,適宜pH值范圍6.0~8.0,最適pH值6.6。田間調查表明,高溫高濕,土壤連作帶菌是辣椒青枯病發(fā)生的重要條件,尤其初夏大雨后驟晴,排水不利,鉀肥不足,利于病害發(fā)生。
病菌隨寄主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若無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以上,最長可達6年之久。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操作工具等途徑傳播。多從寄主根部或莖基部皮孔和傷口侵入。前期處于潛伏狀態(tài),條件適宜時,即可在維管束內迅速繁殖。并沿導管向上擴展,致使導管堵塞,進一步侵入鄰近的薄壁細胞組織,破壞整個導管,使其失去功能。除此之外,莖、葉因得不到水分而萎蔫。
土壤溫度為20℃時病菌開始活動,土溫達25℃時病菌活動旺盛,土壤含水量達25%以上時有利于病菌侵入。雨后初晴,氣溫升高快,空氣濕度大,蒸騰加劇,易促成此病流行。土壤酸性或鉀肥缺乏有利于此病發(fā)生。
4.1 選用抗病品種
利用抗病品種是目前控制辣椒青枯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但抗病品種的選育和利用要根據病菌的生物型,因地制宜地選用。
4.2 合理輪作
輪作是諸多農業(yè)防治措施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圍較廣,為好氣性細菌,且不為害禾本科植物,可與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進行水旱輪作,可大大降低土壤中青枯菌的數量。輪作間隔期的長短因不同地區(qū)、不同作物而異。一般而言,輪作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勿與馬鈴薯、番茄、茄子、花生、芝麻及姜類等作物輪作。
4.3 采用無病床土和營養(yǎng)缽育苗
由于青枯菌多從植物的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在植物體內的維管束組織中擴展,造成導管堵塞、植株萎蔫,因此采用無病床土和營養(yǎng)缽育苗,可增強寄主抗病能力,做到少傷根,對減輕病害發(fā)生具有一定作用??蛇x用潔土肥泥、火燒土作營養(yǎng)土或有機質含量高、前作為非茄科作物的地塊作苗床,播種前每667 m2苗床最好用75~100 kg的石灰處理土壤,移栽時盡量少傷根、少造成傷口。
4.4 進行微生物和生態(tài)防治
目前,微生物和生態(tài)防治已成為青枯病防治研究的熱點。利用拮抗性微生物包括熒光假單胞菌、芽孢桿菌、青枯菌無致病力產細菌素菌株,噬菌體等報道較多,但要應用于生產還要做許多實踐工作。
4.5 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
土壤類型不同,決定著土壤濕度、土壤酸堿度和土壤微生物類群,從而影響土壤青枯菌的數量,如沙壤土,特別是粗沙土,青枯病發(fā)生重;粘壤土則發(fā)病輕。青枯菌最適的pH值為6.6,通常微酸性土壤有利于青枯病發(fā)生。因此,輪作換茬或定植時土壤每667 m2施生石灰75~100 kg或草木灰100~150 kg,使土壤呈微堿性,可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和發(fā)展,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廣州市推廣應用改土肥料,即利用堿性肥料改變菜田的酸堿度,一般每667 m2用量為75 kg,對預防辣椒青枯病的發(fā)生效果較好。
4.6 加強田間管理
鋪設地膜,降低空氣濕度,防止病害蔓延;減少中耕除草等農事操作;禁止大水漫灌,提倡穴澆或滴灌,小水勤澆,防止病菌隨水傳播;及時清理病株,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棚外深埋,之后在病穴四周撒少量生石灰;及時防治害蟲,尤其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如蠐螬、螻蛄等對植株的傷害;利用夏季高溫空閑時間,深翻、灌水、悶棚,可有效殺滅土壤病菌。
4.7 化學防治
尚未發(fā)病時(一般在坐果初期),噴施7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連續(xù)2~3次,可預防青枯病的發(fā)生。
田間出現(xiàn)零星病株,立即拔除,并穴施2%福爾馬林液澆灌消毒,防止土壤病菌蔓延。在發(fā)病初期或大雨后噴施波爾多液(1∶1∶240)或100~150 mg/kg農用鏈霉素,以后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即可達到良好的防病效果。當發(fā)生較重時,可用100~200 mg/kg農用鏈霉素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連灌3~5次。灌根的同時,也噴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5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
羅香文,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長沙,410125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