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研究會
21世紀研究會的7位專家把食物的秘密做成一道道紙上的開胃菜,告訴你:“如果只用舌頭淺嘗輒止,你至少浪費了口中食物一半的美味!” 跟隨味覺去旅行,即使暫時身在原地,思想已經(jīng)周游列國,穿梭時空。世界上一半的美味在于食物,另一半在于對食物的“非分之想”。本書講述世界各地的美食,還有那些與之相關(guān)的活色生香的故事。
大革命催生餐廳
這些美食家大部分生于19世紀的巴黎——同一時代、同一地點,這絕非偶然。這個時代的巴黎在飲食文化上臻于成熟是歷史使然,這就是法國大革命。
1789年,巴黎民眾襲擊巴士底獄,革命由此掀起。在此之前的1782年,普羅旺斯伯爵(后來的路易十八)原本的廚師波瓦利埃(Beauvillier)開了全世界第一家“餐廳”。
最早將提供餐點的地方稱做“餐廳”是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某酒館老板以意為“可以恢復(fù)元氣”的拉丁語“restaurant”作為店里湯品的名字,并且將它寫在招牌上。無論如何,直到革命前夕,依客人的喜好供應(yīng)各式餐點的、也就是今日所謂的餐廳并不存在。
原因在于當時的行會制度非常嚴格,例如規(guī)定面包店不能做糕點、派料理店不能做燉煮料理等。直到大革命前后,舊體制的行會制度與特權(quán)才被廢除。在此之前,酒館和旅館只能根據(jù)需要請店家外送,或到菜鋪等各種店家訂購;在此之后,就可以自己烹調(diào)、出售了。
同時,由于原本任職于貴族府邸的為數(shù)眾多的廚師相繼“失業(yè)”,巴黎才有機會成為美食之都。有的廚師隨著亡命的主人逃向意大利、瑞士、德國等地,也有的轉(zhuǎn)往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當廚師,不過,其他為數(shù)不少的廚師則效法波瓦利埃,在巴黎開起豪華餐廳。其結(jié)果是,100年后,巴黎擁有約1 000家高級餐廳。
因此,大革命導(dǎo)致餐廳的流行,相信也是因此孕育出大量講究美食的人。
大仲馬的遺作《烹飪大辭典》
說起在料理界享有盛名的文學(xué)家,首先讓人想到的是著有《三劍客》以及《基度山伯爵》的大仲馬。大仲馬因為劇作與小說的成功而得到巨額酬勞,但是他的奢侈也確實超乎尋常。46歲時,他異想天開地要蓋一所名為“基度山城堡”的大豪宅,“城堡”在巴黎郊外營建時是他的巔峰期。然而,這座豪宅只維持了兩年就被拍賣了。
19世紀中葉,因為二月革命的爆發(fā),當時的人們已無心觀賞戲劇,有些劇場甚至無法繼續(xù)經(jīng)營。不過大仲馬卻異常大方地招待來訪的無數(shù)食客,說得明白一點兒,基度山城堡就是被那些聚集在他身邊“自稱是藝術(shù)家”的人以及愛人們給吃垮的。
在財產(chǎn)與健康盡失的最后幾年,大仲馬寫了《烹飪大辭典》(Grand dictionnaire de cuisine)。他曾經(jīng)說過:“即便沒讀過我所有的作品,至少也應(yīng)該留存這本百科書?!笨梢娝麑@本書寄予的厚望。此書是在他死后才發(fā)行的。
大仲馬的《烹飪大辭典》把食材以及烹調(diào)方法等從A排到Z,大約有750個條目,確實是一本大作。
現(xiàn)在,在一般的料理百科里都可以找到“大仲馬龍蝦料理”。另外,基度山之名也出現(xiàn)在蛋糕名稱中,甚至成為哈瓦那雪茄最高級的品牌的名稱。不過,大仲馬本人卻以“盧梭羊腿肉”為例,批評“特意引用偉人的名字”為料理命名是一個奇怪的風(fēng)潮。
小仲馬的“和風(fēng)沙拉”
以《茶花女》著稱的小仲馬在劇作《弗藍西昂》中,安排劇中人物說明“和風(fēng)沙拉”的做法:首先把馬鈴薯放到高湯里煮,然后像做普通沙拉一樣,將馬鈴薯切塊,并趁熱灑上鹽、胡椒、優(yōu)質(zhì)果香橄欖油、奧爾良醋以及半杯白葡萄酒——最好是伊更酒堡的甜白酒。之后放入大量切成碎末的香辛菜類,同時將大顆淡菜(約馬鈴薯1/3的量)與芹菜莖一起放入高湯中熬煮。在此步驟后,把湯汁倒掉,加入已經(jīng)入味的馬鈴薯,再將所有東西攪拌均勻。最后,把用香檳煮過的松露切成圓片放上去。成品看起來像學(xué)者帽的半圓形。
這道沙拉應(yīng)該以冷盤方式上菜,所以在開飯前的兩個小時就要先做好放涼。
說這道沙拉是“日本風(fēng)”實在令人不解。20世紀前半葉的美食家代表庫爾農(nóng)斯基(Curnonsky)與朵里斯(Gaston Derys)曾經(jīng)在《美食的歡樂》中對小仲馬做出以下評論:“從這道沙拉看來,實在令人無法認同他繼承了父親的烹飪才華?!?/p>
欽羨仲馬的大食客巴爾扎克
大仲馬為慶?;壬匠潜さ穆涑芍?,總共邀請了600位賓客,其中包括法國寫實主義泰斗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巴爾扎克在寄給情人的信里用充滿欽羨的語氣寫道:“啊!基度山城堡是人類所有的愚蠢行為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件事?!?/p>
巴爾扎克的父親是農(nóng)民出身的行政官員,母親出身資產(chǎn)階級家庭。他對貴族與貴族化的事物非常憧憬,其奢侈行為遠超過所能負擔(dān)的范圍。他對食物也非常講究,中年還出版了《法國的美食和快樂生活之術(shù)》。此外,后面也會提到,他還針對布里亞·薩瓦蘭,也就是因?qū)懥恕段队X生理學(xué)》而聲名大噪的美食家,寫了相關(guān)的研究專論。
以巴爾扎克的名字查詢料理百科辭典,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道料理叫做“大麥與芋頭芹菜巴爾扎克風(fēng)味奶油濃湯”。芋頭芹菜是一種只食用根部的芹菜,它同時擁有芹菜的香味和馬鈴薯的口感。
雨果鐘愛的烤牛排
《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與大仲馬、巴爾扎克齊名的文壇三巨人之一。他生于1800年前后,不論在創(chuàng)作,還是金錢欲望、情欲及追求身份地位等方面,都比常人更有精力。與其說雨果是個美食家,倒不如說他是位大食客,他的名字也被冠在一道料理上——“雨果風(fēng)味朝鮮薊濃湯”。
雨果14歲的時候曾經(jīng)寫道:“我想成為像夏多布里昂(Francois睷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那樣的人,否則,生命將失去意義?!庇旯欠裾娴哪敲醋硇挠谙亩嗖祭锇?,這一點似乎還有待商議。不過無論如何,提到烹調(diào)歷史就不能漏掉夏多布里昂這號人物。
現(xiàn)在,提到“chateaubriand”,一般指的是一道料理,做法是取牛腓力中靠近尾巴較粗部分,用網(wǎng)燒烤后,淋上加入濃縮醬汁的白葡萄酒醬汁。
以《紅與黑》為代表作的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是與巴爾扎克三巨頭同時代的小說家;與三巨頭不同的是,他的才華在生前并未受到好評,也就是說他無法過上埋首鉆研美食的生活。雖然有一道將蕃茄夾在茄子里燒烤的料理叫“司湯達茄子”,但這并非出現(xiàn)在司湯達在世的時代。這道能讓人聯(lián)想到《紅與黑》的料理,如今是知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廳特羅斯葛羅(Troisgros)的一道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