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的提出是為了適應社會統(tǒng)治的“合法性”、國內的社會現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社會的理論與現實。該理論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 合法性 傳統(tǒng)文化
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期間。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既包含了以往人類社會關于人際關系和諧的理想,還包含了政治文明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經濟合理增長,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1]和諧社會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一、統(tǒng)治的“合法性”是和諧社會理論提出的統(tǒng)治道德背景
(一)任何統(tǒng)治都存在合法與否的問題
如古代社會,儒家強調“為政以德”,農民起義者往往同樣會提出“替天行道”等類似口號,為什么?因為對統(tǒng)治者或者是革命者來說,“德”可以征服人的內心,相反,以力為政,只能得到人們表面的服從。任何統(tǒng)治,都必須是強制性與正當性的有效結合。因為禮的作用在于教化,而法的作用在于強制壓服。而在現代社會,更強調統(tǒng)治的正當性、合法性。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指出,任何統(tǒng)治都存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要想使一種統(tǒng)治持久,必須獲得人們的信仰,獲得人們內心的服從。
(二)我黨關于通知合法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建國后至今,我黨一直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統(tǒng)治合法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毛澤東的民主理論與實踐探索。歷史上黃炎培先生與毛澤東之間曾經有過關于歷史周期律的對話,針對如何來維系統(tǒng)治的長久的問題,毛澤東認為民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2)鄧小平執(zhí)政時期主張民主與法制兩手抓。主張任何民主的實現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之內。離開民主談法制,就會走向專制;離開法制談民主,就會走向無政府主義。(3)第三代領導核心于1997年的15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和諧社會的理論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人的執(zhí)政理念與合法性統(tǒng)治理論。
二、國內的社會現實背景是和諧社會理論提出的根本需要
關于目前我國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四種觀點:(1)“關鍵階段論”。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已進入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既是發(fā)展黃金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我國正處于這一階段,所以必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2)“社會轉型論”。認為和諧社會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wěn)定這一特定現狀而言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同時由此帶來犯罪案件、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數量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fā)期、社會結構最不穩(wěn)定期,使社會運行不順暢。(3)“問題依據論”。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主要是我國改革發(fā)展和經濟社會領域都遇到了許多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比如城鄉(xiāng)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持續(xù)擴大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是要出事的。根據統(tǒng)計,在亞洲,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位居第二,第一是尼泊爾。(4)“內外依據論”。認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是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就國內而言,我國加快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出現了“五個多樣化”。就國際而言,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黨提出了和諧社會的理論。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是提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背景
其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觀念“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自然世界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一種和諧一體的融通關系。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追求“人與自然共同發(fā)展”的和諧目標。強調天人調諧,是中國天人之學的精華,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和客觀規(guī)律,既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自然的朋友,要參與大自然造化養(yǎng)育萬物的活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方面強調天、地、人相統(tǒng)一,另一方面強調人的特殊性,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在一種積極的調諧關系上,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強調人與人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有著明顯等級差異的社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強調不同社會身份者的和諧相處。其理想的目標、狀態(tài)則是達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如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時地利之上,集中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關系的追求。[2]
其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心靈的和諧,即人自我的和諧。人的心靈是包括心理、情感、觀念、思想、信仰等在內的精神世界的總和。儒家十分強調人的心靈和諧,強調情感與理性、欲望與道德之間的“中和”,倡導人的喜怒哀樂要適中、適度。儒家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所為,從一己之樂推廣到眾人之樂。
四、國際社會理論與現實是和諧社會理論提出的國際背景
(一)美國911事件的教訓。2001年美國發(fā)生的911事件,警示每一個國家,要重新審視國家哲學的定位。美國學者亨廷頓曾經在《文明的沖突》一書中預言,現代社會的主要沖突,主要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而主要是文明的沖突,尤其是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之間的沖突。美國的911事件,部分印證了亨廷頓的預言。國際上中國需要提出一種理論,去平息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尤其需要有一種理論來表達中國官方的核心主張。此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面臨的國際機遇
(二)世界上有眾多優(yōu)秀文明。在人類歷史近6000年里,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tài)?,F在,全世界約有63種宗教,192個國家,292個民族,6700多種語言。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和優(yōu)秀的文化,其中包括優(yōu)秀的和諧文化思想,應當敢于和善于大膽借鑒,中國文化也要善于與各種文化溝通與交流。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fā)展與我國加入WTO。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加入WTO對我們發(fā)展來說是柄雙刃劍,我們既要注意抵御經濟全球化的弊端,又要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向世界傳播優(yōu)秀中國文化和積極汲取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
(四)維護文明多樣性、反對文化霸權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2005年9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世界文化、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趨勢。相反,以個別強國為主導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和加劇這樣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富國、富人愈來愈富,窮國、窮人愈來愈窮。
綜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有其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無論從國內或者國家角度審視,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