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淑英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增強;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3(A)—0057—01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在這變化之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實踐證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那么,教師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下面筆者就此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增強備課的實效性
在備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而忽略了對整個課堂教學的策劃。新課改強調,教師應扮演課堂組織者的角色,要對整個課堂進程做到有效安排,包括授課、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新知識的探索等,都要在備課過程中周密布置。如,為避免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利用幽默的語言和夸張的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施自己的教學方案時,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進行調整。在預設教學方案時,教師要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生學習活動中反饋出來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的信息,并以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進程。
二、增強學習的實效性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知識,對數學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實踐證明,激發(fā)學生的這種好奇心是增強學生學習實效性的最好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1. 實驗學習法。對于一些抽象的幾何知識,教師可先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然后教師總結歸納、闡明原理。這樣,抽象的概念便同現實物體發(fā)生了關聯,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 矛盾學習法。教師先提供材料,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判斷分析,進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這樣,通過是非判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從疑到思到知,最后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3. 探究學習法。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就要培養(yǎng)學生三種意識:問題意識、生活探究意識和思辨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學生自覺地尋求問題的意識狀態(tài)。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原先用于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于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準備假設→醞釀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結果”四個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自主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向深層次推進與發(fā)展。生活探究意識指學生自覺通過有效的活動來發(fā)現、內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并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的意識狀態(tài)。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就要通過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能大膽地表達看法,提取有價值的元素,從而實現知識的創(chuàng)新。
三、提高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實效性
實踐證明,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并善于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的心態(tài)與習慣,充分滿足學生“情緒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認識到課堂是一個讓他們思想自由飛翔的地方,使他們從心理上解除疑慮。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用鼓勵的眼神注視他們,讓他們感到只要經過認真思考,就會受到肯定。教師要把學生看作課堂教學的伙伴,鼓勵學生表達真實的看法。
四、提高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常常只注重傳授新知識,而忽略課堂練習的設計與處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引導學生分析所學知識之間有何關聯;二是為學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的同時,教師還需適時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解題方法,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三是學會傾聽。傾聽的重要性不亞于講解,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困惑和錯誤,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在思維障礙處引領學生進行有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