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兆海 張道靜
摘要:文章針對傳統(tǒng)聽評課方式中存在的費時、費力,效果較差問題,提出在虛擬社區(qū)中進行聽評課,努力改善上述三個問題。通過網絡在線評課平臺,教師可以實現虛擬出席、真實評課、完善聽評課環(huán)節(jié),進而提高聽評的效率與效果。
關鍵詞:網絡聊天室;新浪UC;網絡評課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33-0245-02
近年來,隨著課堂觀察、有效教學理論的引入,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公開課、示范課與研究課,這些來自課堂一線的專業(yè)發(fā)展形式客觀上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存著不少問題,急需改進。
一、傳統(tǒng)現場評課模式的弊端
傳統(tǒng)現場評課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時間矛盾很突出。其實,這種教研活動就是聽兩節(jié)課然后再評,總的來說聽不超過3小時,但是往返路上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皶r間也成為限制教師參加專業(yè)發(fā)展項目的重要因素之一,非常有限的時間,必然對安排教師培訓造成很大的時間安排上的困難”?也驗證了這一現象。
2.經濟負擔很重?,F在像語數外這樣的學科組,一個學校一個年級就有十幾人,光差旅費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再加上,主辦學校要招待參加教研活動的領導和來賓,要舉辦成功的評課活動是挺“燒錢”的。
3.聽課很隨意、粗放。傳統(tǒng)的評課活動基本是自帶聽課記錄直接入課堂,聽前沒有分工,聽課內容程式化,一切跟著“感覺”走的形態(tài)。沒有意識到課堂觀察是有組織的團體行為,而不是一種個體行為。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太多太快,一個復雜的環(huán)境,它具有多層性、同時性、即時性、不可預測性等特點,結果造成觀察不全面,記錄不完整,理解不深刻,會嚴重影響到后期的評課。
4.評課很“務虛”。中國人愛面子,許多人都深諳此理。在聽課評課時,喜歡說好話,少提甚至少提批評,甚至取悅取授課者與學校,沒有實事求是,更沒有起“喚醒”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當聽評課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后,一般都會有所觸動,有所思。但是,由于知識、閱歷、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反思的效果差異相當顯著。如果在聽課堂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掘集體的智慧與力量,積極思考,奉獻各自的智慧與經驗,不同觀點相互碰撞,交流協(xié)商,分享各人的體驗與思考,對于個人和群體的成長定會相得益彰。
5.環(huán)節(jié)不齊全,程序不完整。常規(guī)評課活動由聽課、評課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實際一個完整評課過程應該包括體現分析性的說課、體現預設性的教學設計展示、體現課堂的生成性的課堂觀察、體現課堂反思建構分享的課后評課,還有體現建構生成的課后教學設計。
6.人數太多,破壞了課堂氣氛。試想像語數外學科,幾十名評課教師和五六十學生同擠一個教室,人數多,空氣污濁,哪有心思聽課。許多課不得不到階梯教室、會議室進行,這樣不僅限制了教師教學策略、媒體、方法的選擇,也影響了教學的原生態(tài)氛圍,給學生與授課教師會添加心理壓力,許多授課教師在上完課之后都是太汗淋漓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沒有很好地解決教研與課務的矛盾、教研活動太務虛和花費太高,也增加了學生與教師的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其實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時間因素、空間因素與文化因素。
二、信息技術發(fā)展使網絡評課成為可能
1.即時交互、流媒體、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在線觀看成為現實。由于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許多中學甚至小學都能通過百兆或千兆的帶寬接入互聯(lián)網。新浪UC,簡稱UC,一款實時的聊天軟件,支持語音、視頻聊天、截圖、群和好友管理功能,深得廣大愛好網絡交流者的喜歡與厚愛。
2.在線已成為一種工作狀態(tài)。QQ、UC是兩款常用的即時溝通的社會性軟件。教師與教師、領導、家長和學生通過其進行信息交流成為一種工作方式。
所以,不論是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還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都已達到運用網絡評課平臺的要求。
三、網絡評課的邏輯結構與新浪UC的相關操作
1.評課平臺的邏輯拓撲圖:
本結構中,在教學場所處可以設置兩部攝像機并標號,拍攝視頻信息,以方便直播的切換;通過二路音頻信道傳輸音頻;在聊天室可以同時使用二路視頻信號,但是為了防止音頻間的干擾,只需要使用一路音頻,另一個路音頻信號備用。聽評課教師與專家通過網絡接入聊天室。
2.UC軟件的下載安裝ID申請與相應設置。參預活動的教師與領導可以到www.51uc.com上去下載2008版UCBeta版,并安裝。初次運行UC時,在單擊對話框的“申請新號碼”標簽,按照屏幕提示要求填寫相關信息進行注冊即可,成功后,系統(tǒng)會提示新號碼,這個號碼是用戶上UC的ID,要牢記。
在進入系統(tǒng)后,對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和音視頻進行相關的配置,方法與QQ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端要先用USB或1394連接線將攝像機與電腦連起來,安裝攝像機的驅動程序,將攝像機的功能設置成camera模式。視頻源選擇為攝像機,并設置速度優(yōu)先即可。
3.建立組——實現評課教師的組織管理;申請房間,建立評課的虛擬空間。成功的網絡教研需參與者的準時出席,及時參加研討活動。成立組,便于評課活動方進行相應的管理與操作。其次,申請房間。房間是評課活動的空間,沒有房間,這種網絡評課就無法進行。為使房間擁有較高的帶寬,建議申請電信的房間。
4.教學端配置:教學端的配置是至關重要的。為了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需要對教室物理環(huán)境加以控制,拍攝者要懂得攝像的技巧,注意重點突出。為了全面、可靠地反映教學情況可以用兩部以上攝像機分布在不同的機位,同時工作,防止一臺機器發(fā)生故障導致評課活動無法進行的情況發(fā)生。
5.麥序管理。在UC中,麥序管理,即發(fā)言次序管理??梢詫崿F發(fā)言順序的前移、后移、取消或獲得功能,也可以實現發(fā)言的時間長度管理。在二視頻房間可以兩個發(fā)言人同一麥序,三視頻房間可以實現三個發(fā)言人同一麥序,可以滿足評課需要。麥序管理可以解決評堂過程中的“一言堂”問題。
四、網絡評課的實施環(huán)節(jié)
構建合理而完善的網絡聽評課流程,是實施有效聽評課的關鍵。依據學習循環(huán)的有關理論,筆者構建一個網絡聽評課的流程如下:
1.授課者教學設計材料發(fā)布——有效了解教學“路線圖”。網絡評課,攝像者需要清楚上課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流程與師生互動方式,做好拍攝的準備。為了保證課程的生成性展示,攝像要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網絡評課,畢竟跟親臨現場聽課在信息接收上還會有些差異,所以授課者需教學設計材料共享,以使評課的教師、專家們對教學活動有個比較清晰的預期。
2.授課者說課——有效了解教學決策制定的過程。課前說課,可以聽評課者理解授課者教育教學理念,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教材的處理、教學策略的制定、師生互動設計、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全面了解授課者的教學決策過程。
3.教學環(huán)境預拍、播放——管窺授課者的教學策略。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對教學環(huán)境的需要也不相同。另外,如果教學需要用光學投影儀也需要對教室的光線加以控制以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教學環(huán)境的預拍與播放,了解師生間的互動、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學策略等內容。
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稱為了解課堂教學的預設性階段,可以了解授課者在教育教學理論、課程標準與教材處理、教學目標、內容、媒體與技術等方面的思考,著重體現對教學的預設性。同時,為了有效評價課堂教學,需要開發(fā)相應的課堂觀察量表、記錄單等觀察記錄工具。
4.課堂教學直播,評課教師觀察記錄課堂——預熱評課氛圍。評課者通過對視頻來了解教學活動的進行。可以放視頻放大、縮小、照像、錄像等功能教學過程音視頻信息進行存儲與記錄。及時獲得教學信息,并對其進行記錄,是成功實現聽評課的關鍵一步。這是第一手資料,也是評課的依據。通過運用各種量表、記錄單、分析軟件實現對課堂教學信息的動態(tài)采集記錄、處理、分析、生成。
5.評課——促進教學有效反思。聽課,只是評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評課,則是聽課教師與授課者、評課教師之間、學科教學專家之間的互動,具有啟發(fā)性、生成性的特點,有利意義的生成與制定。由于是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評課教師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可以說出真話,實話。評課,其本質是案例教學。案例是發(fā)生在評課者周圍,具有一定的可遷移性、可操作性,促進了教師作為學習者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針對教學問題進質疑、探討、建構與協(xié)商的過程。
6.教學設計/行動體驗——促進教師知識生成提升教學能力。為了提升教學設計水平,依據評課的內容,要求每個教師寫一個同題的教學設計,體驗一下授課者的心路歷程,以免產生“站著說話不腰痛”。通過教學設計活動,提高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科學思維與能力的培養(yǎng),更利于加速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通過教學設計來檢驗評估本次聽評課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五、網絡評課的益處
1.化解了時間矛盾。教學工作不同于社會的其他工種,因為教師的工作只有教師本人才能完成,不管其他工作需要占用了多少時間,但是他總得花時間再把時間找回來,給學生們一個交代,教師在聽課評課聽總是有種心掛兩地的境況。網絡評課可較少地占用教師的上課時間,部分化解教學與教研的時間沖突。傳統(tǒng)的聽評課,具有較強的同步性,即“過了這個村,再也找不到這個店”。而網絡聽評課雖然也有較強的同步性,但是異步性也可以有的,因為聊天室中的聊天文字內容具有可復制性、視頻、音頻具有可錄性,只要將聊天記錄和音頻、視頻復制到網絡上即可實現VOD點播。
2.充分利用了時間。傳統(tǒng)的聽課評課時間主要花費在來回的路上、同學朋友間的寒喧,還有迎來送往上,真正用在聽課、評課、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并不多。網絡聽評課是一個多線程的工作方式:聽課、評課、討論同時進行,討論的內容用文本,以匿名的方式廣播,避免了面對面批判的尷尬,從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完善了評課的環(huán)節(jié),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評完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形成一些理念、操作程序,這只是大腦中形成了一個應用的藍圖,但能否學到的新知識、技能、方法整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通過網絡評課分享觀點,生成意義,形成共識,最后根據討論的結果,再進行一個教學設計,從而豐富了評課的實施環(huán)節(jié),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小清著.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第1版).
[2]皮連生著.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作者簡介:曹兆海,男,江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面向信息化的教師教育;張道靜,女,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