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永
摘要:文章從選舉權出發(fā),引出民主的概念,然后從民主、自由與憲政的發(fā)展上對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進而指出憲政國家的建立才是建設中國民主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民主;自由;憲政;選舉權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33-0093-02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被當作民主國家公民的一項基本的政治權利,是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物。它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權利。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民主、法治化的程度體現。
一、民主的發(fā)展
近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源自于“社會契約論”的興起,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是民主主義的代表人物。盧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和人民主權論。什么是主權?盧梭說,“唯有公意才能夠按照國家創(chuàng)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敝鳈嗑褪枪獾倪\用,是最高的權威。公意是人民的意志,它“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它與眾意不同,“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彼?公意并不是所有人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意志,不過人民不是所有的人,而只限于認同于公意和公共利益的人。為了造就認同于公意的人,就要塑造新人,在政治生活中教育和培養(yǎng)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公意,根除利己主義,恢復人的自然的良善本性。塑造的方式是通過掌權者即盧梭的立法者抽掉個人所固有的因素,從而“把每個自身都是一個完整而孤立的整體的個人轉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這個個人就以一定的方式從整體里獲得自己的生命與存在”。賦予個人以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他人幫助便無法運用的力量。于是,個人主義為集體主義所取代,利己主義為美德所取代,個人意志也將完全服從于公意,每個人均“能夠自由地服從并能夠馴順地承擔起公共福祉的羈軛”。
二、民主的缺陷
民主是20世紀使用最多也是最濫的觀念之一。部分原因是,民主在今天是一種文明的名稱,人們普遍感覺:如果稱一個國家為“民主國家”,那是對它的贊美。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大都把民主看作能夠實現“富國強民”的工具。民主是一種好東西,但是,民主不是一個絕對的好東西。
一味地強調民主我們就會誤入沼澤,付出代價。因為民主觀本身有許多陷阱,其中之一就是它并不必然保護自由,而且很可能為了平等而犧牲自由。而自由一旦為平等所犧牲,民主就必然自趨滅亡。因為從邏輯上看,只有在人人皆有自由的前提下,人們才有發(fā)言權,人們才有可能自由地提出民主的要求。而沒有自由,就意味著沒有發(fā)言權,而一旦沒有發(fā)言權,又有誰能夠提出民主的要求呢?
陷阱之二在于它只是強調多數意志的權威,強調人民主權高于法律之上。厲行民主,把人民主權推向極端,強調多數的至上權威,必將毀滅保障自由的法律,赤裸裸地以多數意志取代正當的司法程序和法律的權威,從而退回到危險的人治,最終必將導致多數的暴政。
陷阱之三是它要求每個人均能平等地參與政治,而這勢必造成政治肥大癥。因為要求每個人均全心全意致力于政治事務,這勢必導致社會生活的結構失衡。于是,民主越完美,政治越肥大,經濟生活則越萎縮,公民的生活也就越困苦。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貧窮的多數就會利用政治捷徑,即運用多數的權威以均貧富為理由來沒收經濟境況相對較好者的財產,通過低度水平的均貧富來使大眾的心理得到暫時的平衡。而一旦大眾的心理暫時得到平衡,參與政治的熱情也由此而達到頂峰,但是經濟生活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相反還可能因為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經濟創(chuàng)造力而陷入更加貧困的地步。
綜上所述,事實是多數人的智慧并非在任何時候都一定超過少數人或個人的智慧,正義也不可能只掌握在多數人手里,人民主權也不應該只是多數人的主權。民主制度下的多數暴政的結果與個人專制下的暴政對于受害者來說是一樣暴虐的。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描寫的古希臘民主的鬧劇,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專政,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除了時代、地點不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雷同之處:它們都是騷亂的、短命的,都是人治取代法治,多數意志最終是權力意志壓制個人權利,即使手握生殺大權者也無法正常行使公民權利,無法得到司法程序的正當保護;而平等的民主所導致的政治肥大癥也不僅沒有解決經濟問題,反而使很貧困的經濟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因此,這種情況下,自由的理念便顯得更加重要,“有限政府”的建構就是對“無限權威”的制約。
三、自由理念對民主的制約
自由具有多重含義,有哲學意義、法學意義等。孟德斯鳩認為,“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強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惫诺渥杂芍髁x的核心思想是相信,個人自由是滿足社會物質需求的最有效的手段,當然,它也相信,個人自由自身的價值是個性充分表現的條件。古典自由主義心目中的政府就是一位不偏不倚的“仲裁人”或“裁判”,職責是維護游戲規(guī)則,而不能自身直接參加游戲,或預先做手腳,或修改游戲結果,即所謂的“有限政府”?,F代自由主義以道德理論為基礎,主張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社會發(fā)展相一致。國家應為個人自由創(chuàng)造條件,掃除障礙,提供保證。
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對人類發(fā)展有更大助益的是自由而不是民主。人類的進步有賴于知識的累積和增長,而知識的增長取決于我們是否能為未知之事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我們必須承認所有的人對于實現其目的和福利所賴于為基礎的大多數因素之無知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為不確定的任何個人提供最多的機會,以便使他們有可能了解那些連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事實并在其行動中運用這種知識。到目前為止,只有個人自由制度能達致這種狀態(tài)。當然,自由并不意味著一切好事,甚至也不意味不存在弊端或惡行。但是,無論贊成民主的理由多么充分,民主本身也并不是一種終極價值,民主必須以個人自由為依歸,民主對自由的破壞會毀滅其自身。
同時,自由也不是肆無忌憚的。孟德斯鳩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種權利?!?/p>
四、憲政制度的建立
培育著國家的酵母和營養(yǎng)品是差異而不是劃一。正是通過這種認識上的革命性轉變,我們才達到了當代民主:憲政民主。經過自由主義修正后的民主原則,便從“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變成了“一切權力不屬于任何人”。民主不再是“人民的統(tǒng)治”,而被界定為誰也不能選擇自己進行統(tǒng)治,誰也不能授權自己進行統(tǒng)治,因此,誰也不能自我僭取無條件的和不受限制的權力。(1)人民不再被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而被具有操作性的有限多數原則所代替。也就是說,多數人的權力和受憲法保護的少數人的權利共同構成人民的權力。(2)由直接民主變成間接民主即代議制民主,或者說由統(tǒng)治的民主變成被統(tǒng)治的民主。(3)由人民直接行使權力,變成通過監(jiān)督和更換掌權者而行使權力,或者說由直接行使權力變成對權力的制約。經過自由主義修正之后的現代民主也就變成了自由主義民主。自由主義在這里被理解為限制國家權力的理論與實踐,到目前為止,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只有自由立憲制度。這充分說明民主是自由主義的補充,同時也是自由主義的一種成果,但它是自由主義的完善而不是替代物。因此,在現代民主制度中,純粹民主的成分最為顯著,但它決不是唯一發(fā)揮作用的因素。
自由是以這樣的立憲(憲政)觀念予以保證的,它對單純的民主原則構成了一種限制和約束。憲政制度事實上就是自由主義制度。他們想通過立憲改革重塑的民主,是一種自由主義之中的民主,而不是自由主義之外的民主。
中國有著獨特的政治傳統(tǒng),幾千年儒家文化和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公民意識的缺失,使得中國民主的歷程尤為艱難?!拔逅摹睒淦鸬拿裰鞔笃?被無情的戰(zhàn)火燒得煙消云散。新中國成立后,剛剛起步的民主建設隨即被“文化大革命”沖得粉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同時也給所有的理論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應該怎樣建構中國的民主?”也許憲政制度是我們所能作出的最好回答。
參考文獻
[1]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7.
[2]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商務印書館,1983.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三聯書店,1997.
[4]毛壽龍.平等的民主觀與自由的民主觀.法學時評網轉發(fā),2003-01-06.
作者簡介:高永(1964- ),男,中共洛陽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