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平
教育應(yīng)當追求什么?答案有兩個:一個是“素質(zhì)”,一個是“分數(shù)”,、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并不艱難的選擇。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非教育工作者,大家無不心知肚明:教育應(yīng)當、也必須追求“素質(zhì)”——通過教育,讓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問題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分數(shù)”像塊臭豆腐,人們竟然愈吃愈香,甚至替代“素質(zhì)”成了普遍、片面和唯一的追求?!胺謹?shù)”是什么?對學生來說,“分數(shù)”就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就是將來稱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對教師(包括校長)來說,“分數(shù)”就是水平、能力,就是家長以及黨政領(lǐng)導的稱贊,就是獎金、榮譽、職稱、地位;對于教育和黨政領(lǐng)導來說,“分數(shù)”就是質(zhì)量、政績,就是辦了所謂“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于是“分數(shù)”便成了人們心中尊崇的上帝:中考、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中考、高考不考的可以少教少學、甚至不教不學;題海戰(zhàn)術(shù),機械練習;加班加點,起早貪黑,即使是節(jié)假日也不休息;教師“教、死教、往死里教”,!學生“學、死學、往死里學”。當教育的世界墮落到只剩下“分數(shù)”一花獨放的時候,應(yīng)試教育的悲劇和苦難便成了師生都逃不過的劫,于是便有了全社會“救救學生,救救老師,救救教育”的呼聲!
其實,“分數(shù)”本身并不是魔鬼,它與“素質(zhì)”也不是一對冤家。從科學的意義上講,“分數(shù)”從來都是“素質(zhì)”的應(yīng)有之義。教育與自然一樣,也是一個完整和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樹木的生長少不了高度一樣,追求“素質(zhì)”的教育也離不了“分數(shù)”的尺量。所不同的是它與追求“分數(shù)”的教育在過程和承載的意義上的天壤之別:追求“素質(zhì)”的教育的“分數(shù)”,是一種春華秋實,自然而然;追求“分數(shù)”的教育的“分數(shù)”,是一種揠苗助長,人為而然。春華秋實,是綠色的教育,是科學的教育,是符合人成長規(guī)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揠苗助長,則是灰色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是急功近利的只有今天沒有明天的教育。在浮躁、功利成為主調(diào)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背景下,教育尤其需要堅守,需要堅強,需要堅韌。理想的教育,是一種不媚俗的以“素質(zhì)”為核心的教育,是一種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教育。只有矢志不渝、堅信不疑、堅定不移追求以“素質(zhì)”為核心的教育,我們的師生才有希望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重新崛起,最終成為推動和領(lǐng)導世界文明進程的核心力量。
我們做這樣一期策劃,并不是簡單地在“素質(zhì)”與“分數(shù)”之間重新挑起論戰(zhàn),而是想通過對“素質(zhì)”與“分數(shù)”這對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冤家的關(guān)系的討論,一方面客觀呈現(xiàn)被“分數(shù)”一花獨放業(yè)已嚴重破壞了的教育生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理性思考修復教育生態(tài)、恢復教育生機的可能性——我們知道這非常艱難,但是,只要有這樣的理想者、思想者和先行者,有這樣的理想者、思想者和先行者的思想和行走,我們的教育就永遠會有方向,會有信心,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