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文燦
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至今尚未引起高度重視。在建設“教育強省”、“教育現(xiàn)代化”的指標體系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也沒有擺在顯著位置。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是以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的集合。一個人沒有公民意識,就不是合格的公民。
一個人的公民意識,不會自發(fā)產生,需要從小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都和公民意識密切關聯(lián)。小學應該而且能夠成為學生公民意識喚醒的起點。
“垃圾車漏污水問題”,在城市司空見慣,南京力學小學四(7)班學生對此進行研究,從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政策、國內外相關設施、環(huán)境衛(wèi)生危害等不同層面分析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策略,并在鼓樓區(qū)政府禮堂舉行模擬聽證會,引起廣泛影響。該班班主任陳艷老師感嘆:“活動伊始,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但隨著活動的步步深入,我的疑惑被一個個驚喜取代。經歷著這個過程的他們每天都有變化?!币晃患议L感慨:“整整一個學期,我目睹了女兒在這項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點點滴滴的付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該項活動對女兒產生的巨大影響。”
在活動中,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翻番拓寬,團隊意識和合作交往能力顯著增強,收集資料、整理信息、演講辯論的水平與日俱增;學生的法律意識、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也得到了養(yǎng)成和提升。“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給小學素質教育帶來了新氣象和新面貌。
南京力學小學的聽證會,拉開了江蘇公民意識教育的序幕,讓我們更加深切地領悟從小學起“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人。通過具體社會實踐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是兒童社會化的新路徑,也是溝通學校、家庭、社區(qū)共建和諧社會的新舉措。
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案例反復證明,學生的公民意識一旦喚醒,他們的主體性、參與度和責任感超乎想象,他們的能力、喜悅和成功也超乎想象。
在活動中,項目學校的領導及當?shù)亟逃鞴懿块T的支持和鼓勵,當?shù)赜嘘P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江蘇各大媒體持續(xù)不斷的報道和贊揚——“小學生調研社會大問題”(《南京日報》)、“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爭當社會小主人”(《金陵晚報》)、“12場聽證會彰顯孩子公民意識”(《新華日報》)……這在以往十分少見。讓人欣慰,也耐人尋味。
“教育強省”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根本標志是高素質的人,是能力和公民意識強的一代代人。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有可持續(xù)發(fā)展遠見的“教育強省”策略,必然具有“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這個魂。
建設“教育強省”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決策。江蘇教育肩負著為“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教育強省”,不只是校舍的改善、設備的添加和升學率的提升。支撐江蘇教育強省的首先是具備公民意識的人。江蘇1000萬中小學生是江蘇7400萬公民的“內核”,是江蘇的未來和希望。對中小學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教育強省”的應有內涵。
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37)班學生參與“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后感言:“借助這次活動提供的平臺。我們關注社會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們探索實踐的能力顯著提高,我們的精神和意志都得到了一次升華——因為這些,我們的心不再小,我們的舞臺不再小,我們的眼光已經走出了學校家庭的小院子,而關注到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一個省的現(xiàn)狀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從中,我們看到了學生作為國家公民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管理的形象和能力;也進一步體會到了胡總書記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更深刻、更深遠的意義。
倘若全省近萬所學校的1000萬中小學生從小就基本具備完整的公民意識,都培養(yǎng)起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教育強省”就有了深厚的根基和不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