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荷
清明是思念的時節(jié)。對故人的思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而這種對話也總是喚起我們對人生終點的恒久思索——
對死亡的恐懼伴隨我的一生……
最早的死亡概念要追溯到我的孩提時代。當(dāng)時看到裝著死人的棺材抬去土葬,回來沖人就說,結(jié)果被大一點的哥哥制止了,說不能讓某某老奶奶知道,她會不好受……
第二次想到死亡是上中學(xué)。一次去農(nóng)場學(xué)農(nóng)時,跟幾個同學(xué)在一起嘆息人為什么會死,如果死后能變成小鳥在天空飛翔該多好……但當(dāng)時畢竟還小,生活才剛剛開始,死亡是很遙遠的事,因此并沒有真正感到死亡的威脅與恐懼。
然而,當(dāng)我步入中年,隨著對生命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對死亡的恐懼越來越強烈??傇谙耄喝藶槭裁匆?,死去可不是睡去,第二天還能醒來,死后再也不會醒來,世上再不會有你!有時半夜會因為想到這些而驚醒……
終于有一天,我似乎想明白了:其實生死很簡單!因為我們其實都曾“死”過!試問一百年前有你嗎?那時沒有你不就等于你那時是死的嗎?既然我們從不擔(dān)心以前沒有我,那么同樣百年以后、千年以后……甚至億年以后,雖然不會再有我們,但這與百年以前、千年以前沒有我們不也是一樣的嗎?所以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擔(dān)心死后呢?
其實我們應(yīng)該慶幸我們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擁有一段屬于我們自己的時光,我們畢竟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是這個社會中誰也不能抹殺的一員……——網(wǎng)友 如此簡單
一般而言,任何人都將面對三類死亡的現(xiàn)象:
世上不相識者的死亡——
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常常會偶然遇上各式各樣的喪事:停柩、吊唁、靈堂、送葬、祭奠等等,它們往往提醒我們死亡的存在,并在我們的心靈留下或淡或深的惆悵。面對著這種死亡,人們似乎更容易接受些,畢竟沒有涉及到心底最深處的那層?xùn)|西。
親人之死——
如果說不相識者之死難以給我們強烈印象的話,那么,親人的死亡必使我們烙上永不磨滅的濃厚的死亡意識。比如,當(dāng)看到父母輩被推進焚尸爐時,就會產(chǎn)生出一種刻骨銘心的死亡恐懼:親人已經(jīng)永遠地離去了,而且,下一個便是我了!所以,親人之死會造成極強烈的心理震撼,并在腦海中嵌上深深的死亡恐懼,甚至演變?yōu)橐环N心理病態(tài)。
對父親無法忘懷:胡思亂想,莫名恐慌
離公墓越近,38歲的王女士的話就越少,走進公墓,她的眼睛就開始紅了,老公擔(dān)心地跟在她身邊,低聲地勸她“控制情緒”,生怕再發(fā)生去年昏倒的一幕。誰知王女士見到父親的墓碑,依然“淚飛頓作傾盆雨”,哭得不能自已。
王女士的父親兩年前過世,她與父親的感情一直非常好,自從父親去世后,她路過每一個父親曾帶自己去過的地方,都會思念父親。還時不時會出現(xiàn)莫明其妙的想象畫面,自己因為各種意外死去,見到了父親,可同時離開仍然在世的母親和先生,她又覺得歉疚不已。
?誅專家點評:近期喪失親人、工作壓力大或有童年心靈創(chuàng)傷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這一情緒。我們總是在一段段關(guān)系中確認(rèn)自己,獲得力量,最親的親人離去了,意味著最緊密的一段關(guān)系消逝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內(nèi)心缺乏力量的外在表現(xiàn)。
【建議】:這種力量從兩方面重新尋找,親人雖過世,但親人精神已留存下來,這也是先人帶給我們的心靈力量;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從仍然在世的親人身上獲得愛和力量。
老年喪偶:他真的沒有走……
夏大媽和丈夫40年前大學(xué)畢業(yè)一起留在了北京。丈夫給領(lǐng)導(dǎo)當(dāng)秘書,經(jīng)常出差,他們夫妻是聚少離多。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兩個人有時間在一起享受晚年的美好時光了,可沒過幾年,丈夫卻一病不起,最終離她而去!她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就塌了下來。她還記得丈夫臨終時眼里閃著淚花,對自己囑咐:“我覺得真的對不起你!你身體不好,我走在你前頭了,不能照顧你,卻把痛苦留給你。我不放心你呀,你的膽不好,一定要試試這幾個方子?!痹瓉恚谧≡浩陂g從病友和醫(yī)生那里了解到3個治膽結(jié)石的偏方,就記在了紙上。說完這些話,丈夫就合上了眼睛。想到丈夫在病情急劇惡化的時間里還一直牽掛著她,夏大媽哭得死去活來,一下就暈過去了。在那以后將近半年時間,她老是生活在幻覺中,老是聽到丈夫說“明天我要出差,把我的絨衣準(zhǔn)備好?!彼奔钡匕阉慕q衣拿出來,才想起他已經(jīng)不在了,頓時淚如雨下。她只有一遍又一遍摸著曾經(jīng)有他體溫的絨衣……
?誅專家點評:喪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靈的事件,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一旦遭遇老伴亡故這樣強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的平衡,持續(xù)下去就會引發(fā)包括抑郁癥在內(nèi)的各種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軀體疾病,甚至導(dǎo)致死亡。據(jù)統(tǒng)計,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兩年內(nèi)相繼死去的人數(shù),高于夫婦都存在者的死亡人數(shù)的7倍。
【建議】:多和朋友走動走動,找人聊聊天。多參加活動,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滿一些。同時也需要社會尤其子女有足夠的重視和關(guān)心,幫助老人慢慢從喪偶的情緒中走出來。
自我之死——
懼怕死亡是種本能
遼寧大學(xué)心理研究室二級心理咨詢師崔爽說:從人類的進化來說,對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這并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例如動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會懼怕火,而這種對火的恐懼有助于它們逃離森林火災(zāi)。同樣,當(dāng)一個從來沒見過相機的人面對閃光燈的時候,本能的反應(yīng)就是退縮,盡管閃光燈是無害的,但這種千百萬年保留下來的本能還是在起著作用。人死了,感知覺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沒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樣的。對死亡的未知,也是人們會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的原因之一。
同事去世后,他總懷疑自己得病
小李的同事半年前患癌癥去世了,同事只有30歲。從那以后,小李總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不是這疼就那難受。前幾天還感覺自己身上長了一個“瘤”,到醫(yī)院檢查后排除了。他現(xiàn)在每天都帶著體溫計測體溫,還買了個血壓計測血壓。一旦體溫不正?;蜓獕翰徽?,他就叨叨著自己“活不成了”,一定要去醫(yī)院做下全面檢查。每次到醫(yī)院的全身檢查結(jié)果都是沒有什么問題。折騰了幾次,家人和他一起到了心理醫(yī)生那,面對心理醫(yī)生,小李說了心里話:我同事才30歲,和我的年紀(jì)一樣大,我真的好怕死,我會不會和他一樣啊?
?誅專家點評: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欲望,但是不能過于“杞人憂天”?!八馈笔敲糠N有生之物的最終結(jié)局,“死”是人類無法抗拒與躲避的宿命。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構(gòu)一種合理的人生觀,還必須擁有正確的死亡觀,以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獲得幸福順暢快樂的人生,如果整天活在死亡的恐懼中,那么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建議】:考慮到死亡問題應(yīng)該是生活的動力,提醒在世的人應(yīng)該珍惜每一分鐘,而不應(yīng)該成為包袱。到大自然走走吧,放下心中那份不安,學(xué)會平靜面對一切。
老了忌諱“死”字
79歲的劉老這兩年常參加朋友的追悼會,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有一個老戰(zhàn)友、老親友與世長辭,這個月更傷感,10天里就有兩位住在同一個大院的老鄰居突然猝死,這讓劉老的情緒一落千丈,整天郁郁寡歡,吃不好,睡不香,甚至想,在他們?nèi)ナ啦痪米约壕妥冯S而去。前幾天,當(dāng)他看到電視劇中,一個病人奄奄一息直到去世的一場戲時,忽然想到了自己。之后的幾天,連續(xù)在夢中夢到那個場面,親人呼天喊地的哭,而劇中的那個病人變成了他自己。從那以后,劉老總是覺得自己一會兒這疼,一會兒那疼的。原有的冠心病迅速惡化,不得不住院治療?,F(xiàn)在,他不敢聽到任何有關(guān)死字的話,也發(fā)誓決不再參加追悼會了。
?誅專家點評:人是有想象力的動物,當(dāng)人們從電視、新聞報道等節(jié)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的掙扎、親屬的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這種對痛苦的害怕,不免會轉(zhuǎn)移到恐懼死亡本身上。中國人一直很忌諱“死”或與“死”相關(guān)的各種字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面對著曾經(jīng)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的離去,老年朋友更會傷感,并聯(lián)想到自己很快也會隨之而去。
【建議】:對老年人來說,最大的忌諱就是胡思亂想。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讓自己看那些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東西。比如對追悼會等場合干脆回避,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如到親朋好友家走一走,等心情調(diào)整好了再來面對。
【后記】:
對于死后的世界,沒人真正了解。于是面對親人朋友的去世,一定是要竭盡全力挽留,呼喊,救治。但這是不是打擾到了即將離開的人呢?我們的初衷是好的,可就因為對死亡之后世界的不知,讓我們竭盡所能的去想拉回些什么,該來的就坦然接受吧,活著的人們該做的不是阻止他的腳步,而是如何讓面對死亡的人沒有痛苦,有尊嚴(yán)的死去。死亡就是生命的規(guī)律,就跟坐車總要下車一樣。我們不祈求長生不老,那是徒勞的。重要的是我們在生的同時如何體會“活”的意義。死亡就是一個時時敲響并時時提醒我們的警鐘!它提醒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提醒我們把自己該辦的事好好辦完,不要留下些許遺憾。正如畢淑敏所言: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屬,從容淡定的策劃人生,面對死亡,才能更有質(zhì)量的獲得完整的尊嚴(yán),把人生渲染的瑰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