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虎子
在古中國時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屬于聯(lián)盟組織,類似于現(xiàn)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正式建立了泰國集團,下設事業(yè)部、分公司以及辦事處(郡縣制)。只有集團有法人資格,其他機構則沒有,財權、人權全部收歸到總公司,實現(xiàn)了高度集權化,這是當時的一個重大制度變革。
之后是漢朝集團,繼續(xù)實施之前的代理商制還是事業(yè)部制,是集團CEO劉邦傷腦筋的問題。最后,他采取了一朝兩制:對總部附近即京畿地區(qū)的勢力范圍按照子公司的模式運行(它不同于秦國集團的分公司制),而偏遠的地方則采取代理商制度,讓其他人去開拓,給足優(yōu)惠政策。
這些子公司掌握著屬地地方賦稅和官員的任免權力,有法人資格,被稱為“藩國”?!胺本褪腔h笆,藩籬意思就是說這些子公司像籬笆一樣,在京師周圍保衛(wèi)中央總部。這些子公司老總都稱之為“藩王”,劉邦規(guī)定必須是劉姓子弟才能當子公司老總。
但當這些子公司老總勢力變大、不聽總公司話的時候,就需要抑制他們。為何叫“削”呢?就是慢慢來,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一點點把他的勢力切小,這就叫“削藩”。如果變成了“砍藩”,揮起大刀猛砍,那就有可能被子公司反噬,兩敗俱傷。
等到漢景帝繼位,總部的勢力已經開始有所恢復,但仍不具備削藩的實力。
這時,一個重要人物——晁錯出現(xiàn)了。此人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時任CBO高級助理。他做了一番市場調查后,向漢景帝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削藩策》,建議馬上削藩。
上面要削藩,下面的子公司老總肯定不愿意。在子公司里,這些老總就是皇帝,說一不二。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誰愿意把自己的權力白白交上去?所以,發(fā)生沖突和矛盾是必然的。
可這時候,作為削藩項目負責人的晁錯就認一個死理:不削藩國家就會亂,這些人勢力大了遲早都要反。最后說得猶疑不定的漢景帝也同意了。不過這君臣二人卻沒有想到萬一如果這些人真的造反了,他們該怎么辦?
由于估計不足,當子公司老總紛紛發(fā)難的時候,該項目負責人晁錯就只有作為替罪羊,被漢景帝騙到刑場處死,將矛盾暫時緩解下來。
漢景帝因為削藩不成郁郁而終,而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卻牢記了這個教訓。
當16歲的劉徹坐上CBO寶座的時候,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朝集團已經步入了良性發(fā)展軌道,社會安定,人心思安。但子公司日益強大,總部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總部的高管們卻醉心于表面的太平盛世,開始奢華腐敗。
對此,劉徹充分吸取了父親的失敗經驗,集聚了足夠民心和人才后,才開始破局的第一步——推出推恩令。
在當時藩國,藩王去世后,嫡長子作為繼承人繼承他父親的所有領土和權勢,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漢武帝的高級助理主父偃提出了一個新政策,內容是經過報請皇帝同意,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領土,劃分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為侯。這些侯國的名分要由中央確定,而侯國的領土來自于原來的諸候王國。
這些侯國一旦確立,就不再隸屬于原來的王國所有,而轉屬附近的郡,也就是說改屬中央直轄領導。起名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澤推廣開來——在這樣一個好聽的名義下,各藩王名義上沒有任何損失,但卻使他們的絕對領土很快由大變小,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股獨大的問題。
隨著第一步的順利實施,劉徹又逐步頒發(fā)了左官律、附益法、阿黨法等新的規(guī)定,進一步收回了地方權力。所謂阿黨法是指“諸侯王有罪,傅、相不舉奏,為阿黨”。阿黨是重罪,由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在諸侯王國出任傅和相的高級官員,如果諸侯王有任何的不軌行為沒有事先發(fā)現(xiàn),或沒有向中央朝廷舉報,就要被按照阿黨之罪處置。
通過推恩令分化各子公司內部勢力,然后通過阿黨法讓下面的高管彼此監(jiān)督,使他們面對“囚徒困境”不得不選擇搶先告發(fā),最后將子公司的財權和人事權歸置中央,把子公司變成分公司,甚至有些子公司改為辦事處。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削藩的最終目的。
可惜的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文卻沒有這么幸運,與漢景帝犯了同樣的錯誤。在自己剛繼位不久,朝局不穩(wěn)的情況下,采用了大儒方孝孺的削藩建議,最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趕得不知所蹤。藩沒削成,卻把自己的皇位給削沒了。
摘自《中國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