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鶴同等
拂去機遇上的灰塵
崔鶴同
20世紀初,國際天文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應該還有一顆人們沒找到的行星。理由是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動有些奇怪,跟人們算出的軌跡不一樣。于是有人推測,這兩顆星之外可能還有一顆行星,它影響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動。
于是,許多人就開始尋找這顆未知的行星。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就是其中一個。他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手段和儀器對天空進行跟蹤搜索。但是很遺憾十多年過去了,他一無所獲。在他之后,還有許多天文學家繼續(xù)尋找這顆行星,其中包括匹克林。他和洛韋爾一樣,也拍攝了許多天體照片,但是仍然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后來,有個業(yè)余天文愛好者叫湯博,他用折射望遠鏡對太陽系中的黃道進行拍照,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照片對比,他發(fā)現(xiàn)照片上一個亮點的位置有比較明顯的變動。這一發(fā)現(xiàn)讓他信心大增。他用天文望遠鏡不停地觀察天空,終于找到了那個亮點一它就是冥王星。
湯博把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向全世界作了公布。他告訴人們,冥王星就在雙子星座的位置上,離洛韋爾指出的位置只相差5度。匹克林看到這一消息時大吃一驚,他猛然想起當初自己也拍到了那個方位的照片。他急忙找到當時的記載,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拍的照片上也有冥王星的亮點。當時他以為這個亮點是鏡頭上灰塵的影像,就沒有在意。
匹克林非常后悔,因為他一時的疏忽,冥王星的發(fā)現(xiàn)被推遲了11年,而他自己也永遠地錯過了最早找到冥王星的機會。
是的,有時僅僅因為小小的粗心大意,讓機遇蒙上了灰塵,便與之失之交臂。
摘自《成才與就業(yè)》
平山的饑餓精神
徐懷謙
平山郁夫是聞名世界的日本畫家。讀自傳體作品《悠悠大河》,知道平山郁夫作為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親歷者,曾備受原子彈后遺癥的煎熬;他曾有東家借醬西家借米的困窘歲月,他創(chuàng)作完成了《佛教傳來》《入涅口幻想》《受胎靈夢》等奠定其日后繪畫地位的作品。后來,他由助教升為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長。為了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他決定不喝酒,戒掉這個一向的嗜好。在他看來,戒酒也是一種饑餓精神,是與年輕時不同的一種饑餓精神。他說:“饑餓精神,并非年輕時或無名時的專利。反而是不愁吃穿時,如何開創(chuàng)更高的境界,至關重要,這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哲學。”他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得出這樣的人生經(jīng)驗:“不要忘記不斷提升自己,即使得到一定地位,仍要自討苦吃,吃與年輕時不同的苦,不能在眼前的立場和地位上安心立命?!?/p>
物質上的窮困往往能夠激發(fā)人的斗志,所謂“窮則思變”,所謂“詩窮而后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當物質生活富足之后,人就容易產生精神優(yōu)越感,失去奮斗的目標。平山郁夫以他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物質富足之后,人的精神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正是在這種“饑餓精神”的激勵下,他沿著當年玄奘取經(jīng)的足跡,先后考察絲綢之路七十多次,行程八十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二十多圈,歷時20年,最終為奈良藥師寺的玄奘三藏院創(chuàng)作完成了其繪畫巔峰之作《大唐西域壁畫》。
如果說,年輕時因物質上的貧困而激發(fā)出的“饑餓精神”更接近于本能的話,那么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保持一種“饑餓精神”,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斗志,則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超越意志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比第一種“饑餓精神”更高等級的精神境界。比爾·蓋茨宣布把580億美元的財產全數(shù)捐給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會,一分一毫都不留給子女。他說:“我們決定不會把財產分給我們的子女。我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鄙w茨裸捐的故事對那些“窮得只剩下錢了”和“富不過三代”的國人會不會有所啟迪呢?
我們這個民族是最習慣于“吃苦教育”的民族,因為今天三四十歲以上的很多人都有過餓肚子的經(jīng)歷。但如果你總拿當年餓肚子的經(jīng)歷教育蜜水中泡大的孩子,往往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如轉換一下思路,以第二種“饑餓精神”激勵今天的孩子,讓他們吃與我們當年不同的苦,以一種更加健康、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來自生活的挑戰(zhàn),在超越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蛟S這樣的饑餓教育更能說到孩子們的心坎上吧?
摘自《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