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深
“諾諾”者,唯命是從,凡事好好好,是是是,逢人點頭哈腰,遇事不辨青紅皂白,正所謂“唯唯諾諾”。
“諤”,指正直的言論?!爸@諤”,表示勇于講真話,有分歧時也敢于據(jù)理力爭。
先秦時期有過“千人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的說教。說明當(dāng)時很敬重直言爭辯,哪怕爭辯者只是一人孤軍奮戰(zhàn)。待到后來,諤諤之士則成了“珍稀動物”,許多人邀歡尚且不暇,哪里還有直言的心思!《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些讀書人把“坦蕩蕩”沒掛在心上,“戚戚之態(tài)”倒是如影相隨,辜負(fù)了老夫子的語重心長。
我這一生,曾經(jīng)在不下十位領(lǐng)導(dǎo)手下工作過,其中有的喜歡“諤諤”,也有的喜歡“諾諾”。恕我直言,總體來看還是喜歡“諾諾”的較為多數(shù)。
近幾年的“兩會”,一改若干年一貫式召開“沒有雜音”的團(tuán)結(jié)大會的傳統(tǒng),竟開成在某些問題上“有些爭議”的大會,一些代表、委員直言不諱論國是;有的代表、委員還發(fā)表了與個別政府部門“大政方針”不同的聲音:也有些代表、委員之間展開了辯論,有的人甚至向某些部委叫板“發(fā)難”。真可謂各抒己見,議論紛紛。
其實議論紛紛很好。開會的“會”字,拆開來即是“人云”。參加會議的人議論紛紛才像個會議,也說明我們的政治生活正常了,民主氣氛濃厚了,凡大事必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不僅倡導(dǎo)民主,且身體力行。陳云同志有一句名言: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他在一次中央政治局?jǐn)U大會議上,曾專門就一位同志因?qū)δ骋徽哂胁煌庖?,并通過組織提出自己看法,后來卻受到批評一事,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內(nèi)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氣氛,才會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意見。不怕人家講錯話,就怕人家不講話。講錯話不要緊,要是開起會來,人家都不講話,那就天下不妙。”
是啊,如果像有些基層把“兩會”開成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與會人員見面時“握握手”,開會時“拍拍手”,表決時“舉舉手”,散會時“揮揮手”,這類興師動眾、勞民傷財?shù)臅h,開與不開能有多大區(qū)別?
有個別領(lǐng)導(dǎo)同志一時還不大習(xí)慣與會者“七嘴八舌”,尤其不習(xí)慣“唇槍舌劍”地辯論。他們不太明白,所謂“民主協(xié)商”、“兼聽則明”,都少不得“七嘴八舌”。君子和而不同。從不盡一致走向一致,走向萬眾一心,那才是真正的和諧共識。相反,不論多么重要、多么復(fù)雜的問題,舉國上下,從無異議,從元雜音,那倒有點假了。上古之人,不重“千人之諾諾”,而重“一人之諤諤”,是心胸開闊與襟懷坦蕩的表現(xiàn)。一千人說順從與阿諛奉承的話于事無補,不如一人直言不諱更有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