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林
文言詞義的把握,歷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本人認為正確理解課外文言詞語義,就必須以課內(nèi)文言文為載體,進行討究,而在這過程中,善于聯(lián)想、歸納,巧用比照,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文言實詞的比照理解
1.一詞多義
一個實詞往往有若干個義項,要引導學生積累課內(nèi)所學義項,靈活運用到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之中。
比如“亡”字課內(nèi)有三種義項:“逃亡”(“今亡亦死”《陳涉世家》),“滅亡”(“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同‘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閱讀《韓信拜將》中“丞相何亡”,句中“亡”應譯為“逃亡”,而閱讀《雋不疑之母》中“或亡所出”,句中“亡”應譯為“同‘無,沒有”。
2.詞的古今異義
詞語的演變發(fā)展造成了許多詞語的古今異義,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區(qū)別理解,切不可以今推古、望文生義。
“覺”(jiào)字在古代漢語中當“睡醒”講(“驚覺欠伸”《口技》),而沒有“睡覺”之意,古漢語中解釋為“睡覺”的詞有“寐”(“乃悟前狼假寐”《狼》)、“寢”(“懷民亦未寢”《記承天寺夜游》);閱讀《楊生養(yǎng)狗》中“生醉不覺”,一目了然,句中“覺”解釋為“睡醒”。
3.詞類活用
實詞的活用是指一個實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其詞性,并相應改變其語法意義和語法作用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常見的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針對不同的活用現(xiàn)象可進行比照理解。
《陳涉世家》中“夜篝火”和“乃丹書帛曰”兩句,“篝”字活用為動詞“用籠子罩”,“丹”字活用為狀語“用丹砂”來修飾“書”,稍一比照就會發(fā)現(xiàn)名詞活用為狀語時一定是用來修飾后一個動詞的;閱讀《韓信拜將》中“吾亦欲東耳”,“東”后沒有動詞可修飾,根據(jù)語境,“東”即活用為動詞“向東進軍”。
閱讀《楊生養(yǎng)狗》“此狗曾活我于已死”一句時,聯(lián)想到課內(nèi)“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句中“生”活用為使動詞“使……活下來”,通過比照,結合語境,可以推斷“活”亦可活用為使動詞“使……活下來”;閱讀《張良受書》“良因異之”一句時,聯(lián)想到課內(nèi)“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通過比照,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異”同樣活用為意動詞“以……為異”。
二、文言虛詞的比照理解
文言虛詞的用法不一,很容易造成學生閱讀理解時的困惑,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掌握“之”、“以”、“而”、“于”等常見文言虛詞的眾多用法,構建“文言虛詞用法儲備庫”,使學生居高臨下,巧妙辨別,加深理解。
以文言虛詞“而”為例,“而”有表并列、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等眾多用法,學生最易混淆,在分析“而”的用法時切不可脫離語境,將它孤立地理解?!恫渡哒哒f》一文中涉及“而”的多種用法,不妨指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行比照,加深理解:“黑質(zhì)而白章”中“而”前后所表意思沒有主次之分,故“而”表并列;“得而臘之為餌”中“而”前后所表意思有先后順序,故“而”表承接;“……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中“而”后一句所表意思是針對前一句陡轉所述,故“而”表轉折;“吾恂恂而起……則弛然而臥”中“而”前一個詞都用來修飾“而”后一個中心詞,故“而”表修飾。如此比照,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帶著這些閱讀經(jīng)驗再去閱讀《賈人渡河》,“漁者載而升諸陸”一句中“而”前先“載”,“而”后再“升諸陸”,有先后順序,故“而”表承接;“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一句中“而”后“予十金”有背“而”前“許百金”之意,故“而”表轉折;“漁者黯然而退”一句中“而”前“黯然”用來修飾“而”后“退”,故“而”表修飾。
三、文言兼詞的比照理解
文言文中還有些單音節(jié)詞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這種詞即“兼詞”。教師在講解這類詞時可以結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的“兼語”成分進行比照,啟發(fā)學生理解。
閱讀《終不知車》中“舟載以歸夸諸人”,聯(lián)想到課內(nèi)“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不難看出,句中“諸”相當于“之于”;閱讀《賈人渡河》中“棲于浮苴之上,號焉”,聯(lián)想到課內(nèi)“不復出焉”(《桃花源記》),也不難看出,句中“焉”相當于“于此”。
四、文言固定短語的比照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短語,常見的有“何以”、“是以”、“所以”、“然則”、“得無”、“如……何”、“孰與”等等,對于這些固定短語,我們要指導學生牢牢記住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以便遷移運用。其中有些固定短語不止一個義項,因此亦要加強比照分析,正確理解。
“何以”即“以何”,常見的有三種義項:“憑什么”(“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用什么”(“何以也”《晏子使楚》),“為什么”(“何以至今不業(yè)也”《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閱讀《管仲不謝私恩》“我何以報子”,結合這一句之前交代了“我”受重用的理由,再比照以上三種義項可以得出句中“何以”應譯為“為什么”。
章林,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