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古典時期偉大的詩人哲學(xué)家席勒主張讓美走在自由的前面,他認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能達到自由。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人公安迪,恰恰是一個審美的人,他在獄中無比珍視的任何人任何勢力也無法奪走的音樂之美,時刻點燃著他對生命的希望和熱愛,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贖。
[關(guān)鍵詞] 審美;自由;救贖;體制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愈來愈發(fā)現(xiàn)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之恒久的價值和魅力。從最初的叫好不叫座(奧斯卡七項提名而一無所獲)到如今被普遍贊譽為經(jīng)典之作,其命運正如片中主人公安迪一樣經(jīng)歷了時間的磨礪和淘洗。安迪心懷希望永不放棄的精神氣質(zhì),無疑從心靈深處感召了我們每一個人。那么,是什么支撐了安迪在極其絕望的環(huán)境中,度過地獄般的十九年,并最終重獲自由。綜觀安迪十九年的獄中生活,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一個審美的人,雖然身陷囹圄,但他依然自由而尊嚴地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生命印證了德國古典主義時期偉大的詩人哲學(xué)家席勒的著名觀點:讓美走在自由的前面。
相對于其他肖申克的犯人而言,安迪的自我救贖之路,不僅僅在于越獄成功重獲身體自由,更本質(zhì)地在于其內(nèi)心始終如一地對美的堅守。席勒認為“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滿人格的形成”,“而正是因為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安迪是一個審美的人,一個自由的人。盡管他身陷囹圄,但他始終堅守著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在監(jiān)獄放風(fēng)期間,他踱著步的樣子,仿佛在公園散步。在一天將盡時,他不是像其他犯人一樣“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牢房去面對另一個不盡的長夜。相反,他總是抬頭挺胸,好像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家里有香噴噴的晚飯和女人在等著他一樣”。
他六年如一日地給當局寫信,最終建立了新英格蘭最好的監(jiān)獄圖書館。他冒著生命危險,為獄友們從酷吏哈利身上討要了一筐冰涼啤酒——那象征著為人所專屬的尊嚴感和自由感。那一刻,他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夏日早晨的陽光灑在喝著啤酒的朋友身上,他的笑容是那樣富有美感和魅力。而如此的笑容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最精彩的一幕,就是當他把自己鎖在廣播室里為大家播放樂曲《費加羅的婚禮》,與被鎖在門外氣急敗壞的典獄長對峙的那一刻,他天使般神秘而美妙的笑容,那么的美。那一刻,沒有人會覺得安迪是不自由的,他的“完滿人格”、他的精神所達到的高度足以使一切銅墻鐵壁瞬間瓦解。安迪對美與尊嚴的堅守和追尋,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經(jīng)由美而通達精神自由之后的絢爛、豐盛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是關(guān)不住的,正如安迪的獄中好友瑞德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鳥是關(guān)不住的,它的每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芒,安迪就是這樣一只鳥。”
安迪曾說,他們可以奪走你的一切,但你的內(nèi)心有你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音樂之美是奪不走的”,他們奪不走一個人審美的權(quán)利和自由。當瑞德沮喪地告訴他音樂在監(jiān)獄里沒有意義時,安迪反而告訴他,音樂“在這里才最有意義,有音樂才不會忘記”。音樂喚醒的是什么呢?它不會讓人忘記什么呢?是美,是自由,是對生活的渴求,對生命的熱愛。在安迪和瑞德的這番對話中,有兩種力量在對抗,這種對抗在美與自由和“體制化”、無靈魂化之間展開。影片中,瑞德曾這樣分析監(jiān)獄高墻:“監(jiān)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習(xí)慣它,更久后,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這種體制化消解個體情感,消解人對美和自由的本性渴求,從而失去靈魂,變?yōu)槁槟?、機械的動物性存在。而用什么能抗拒“體制化”帶來的惡果呢?安迪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用美、用誰也奪不去的音樂之美。當他給整個肖申克監(jiān)獄播放《費加羅的婚禮》的那一刻,意大利女高音美妙的聲音瞬間融化了這座人間地獄,讓它恍若天堂。正如片中瑞德所說:“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躥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石墻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肖申克囚徒仿佛重獲自由?!痹谀且豢?,是美喚醒了囚徒沉睡的心靈,激起的是對生命的由衷渴望,對愛與自由的熱切向往。這也是為什么代表“體制化”一方的典獄長,在聽到肖申克監(jiān)獄回蕩著音樂之美時,那樣氣急敗壞地急于扼殺。
影片中的安迪最終越獄成功重獲自由,其實他從來都是自由的,在這個意義上,他根本不需要救贖,需要救贖的恰恰是那些被“體制化”的肖申克的囚徒們。因為他從來都是心懷希望,活在美與自由之中。所以,對于美對個體生命體悟的開啟,對個體尊嚴和自由的獲得,在生命本質(zhì)上對一個人的靈魂所起到的作用,無論怎樣夸大都不為過,影片中的安迪給出了一個完滿的明證。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xué)史[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2]于志新:肖申克的救贖:對人性的深層思考[J],當代外國文學(xué),2008,(1).
作者簡介:趙建峰(1980—)河北滄州人,蘇州大學(xué)06級美學(xué)專業(yè)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