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玉杰 神慶麗
[摘 要] 老舍散文佳作《濟南的冬天》語言優(yōu)美,有造形狀物的細膩美,神韻美,具有遞轉(zhuǎn)承接的巧妙美。作者老舍在這篇散文中運用了眾多的比喻、擬人等修辭,使得其描景狀物更顯細膩、生動,美不勝收。這些修辭格的運用,營造了模糊的審美意境之美,也造就了審美的陌生化效果。
[關鍵詞] 修辭;陌生化;模糊性;意境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散文的佳作。在老舍的筆下本來就風景獨好的冬天的濟南更顯得優(yōu)雅,富有意境。人稱老舍是一位語言大師,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對語言的提煉運用更是精妙之致。在此,本人就從語言這個角度品評這篇美文。
縱觀全文,給我的感覺是其語言遞轉(zhuǎn)的巧妙美。全篇共六個自然段,首段就以比較的方式不經(jīng)意間為讀者展示了濟南冬天的總的特征。即通過與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無風、無重霧、無毒日,溫晴的特質(zhì)。緊接著第二段中寫道:“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就算不了出奇?!?,這句既承上文,又啟下文。讀到此,我們不由會琢磨,濟南的冬天,不奇在陽光,又奇在何處呢,從而產(chǎn)生疑竇。作者并沒有以鋪說的形式來解此迷,而是讓我們閉上眼睛去想象,在思想的運動中描繪一幅北國山水畫“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底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著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而這一轉(zhuǎn),并用僅僅數(shù)十字,就描繪了一幅濟南冬景圖,帶我們進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似乎此時我們懸著的好奇心安頓了下來,但是審美心理推動著我們繼續(xù)前行,我們不禁要問“美在何處,理想的境界又理想在何處?”這正是老舍先生要給我們展示的。在以下幾段中,將此理想境界中的青山、藍天、老城、綠水一一讓我們盡收眼底。其語言巧妙地抓住了欣賞者的心理,一步步將我們引入美妙如詩的畫境之中。我們會感覺自己在語言的承接轉(zhuǎn)流的山水畫中游走。這就調(diào)動起了欣賞者的全部的審美激情,感官的,想象的,思維的都進入亢奮的狀態(tài)。當我們還陶醉在美境之中時,作者卻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币痪渚痛耸瘴?,給人以無窮的回味,美感的余波蕩激胸中,久久未能平靜。這種效果也正是其語言運用的巧妙之處,承接運轉(zhuǎn)之間,讓讀者心緒蕩漾,余味耐人品酌。
深微處品味,其語言具有造形狀物的細膩美,神韻美。在本篇中,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可謂是精細,具有精氣。這種語言的細膩、生動、優(yōu)美是以比喻、擬人等手法的運用所達到的。可以說,以比喻和擬人的語言修辭造就了此文之美境。首先來看比喻的運用,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樹尖上的白雪比作“一髻兒白花,日本看護婦”,將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將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可謂比喻貼切生動想象無窮。其次來談談擬人手法的運用,將濟南老城擬化成“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把他們喚醒,”;濟南的小山們都有了人性、情感,并含情脈脈地說出“你們放心吧,這兒保準暖和?!?;將山色的斑斕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件帶水紋的花衣”,山們都有了“美的肌膚”;夕陽照耀下的“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豹q如少女迷人的臉頰所透露出的羞澀純情,描繪的是如此細膩,富有神韻。水藻也將她“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河水也為之感動“不忍得凍上”了,垂柳也不吝嗇 “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為此美景增添幾分秀色,形物修榮句句有神,句句有韻。賦予外物以人性,更親切動人,具有精神的細膩性,這是擬人手法所達到的效用。在文中作者將比喻、擬人交互使用,更使人在視覺感官、內(nèi)感官上倍增愉悅,達到了情景交融,神與物游,情與物融之境。
本散文的流動性和描物寫景的細膩精巧性,在品讀之時,猶如身臨于其中,與作者的視覺方位同游走,給我們一種新奇悠然之樂。這也就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也正是作者語言的運用上所造就的。所謂“陌生化”,也正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文中,他說“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為喚回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的視象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識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間長度,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chuàng)作的方式,而被創(chuàng)作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笔部寺宸蛩够鲝埼乃噭?chuàng)作要對所描寫的對象進行藝術的加工處理,不可以原物而寫原物。而陌生化則能使本來熟悉的事物變得新穎,從而激起欣賞者欣賞的興趣,就會達到更好的審美效果。這一點是與老舍此篇散文的手法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老舍在描寫濟南冬天的時,沒有采用直接敘述,以原物寫原物的寫作手法,而是通篇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描物狀景,這就使得平時看去甚是平常的景物似乎有了新的可視性,此景此色便以嶄新的面貌充溢在觀者的腦中眼中。而這種效果的獲得,正是與陌生化理論相符合的。在生活中,我們對一事物常見,熟悉之致了,就會在心里對此變得麻木,視覺感官都沒有了新的感受,造成了審美的疲勞。這樣生活似乎就沒了新的意義,對所熟悉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變得麻痹。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如果再以物寫物的話,更是沒有新意。為了能夠喚起人們的意識,創(chuàng)作者必須使用陌生化的手段來進行創(chuàng)作。陌生化理論中常常運用變形、扭曲等方法來達到這種效果。老舍那時大多沒接觸到陌生化的理論,而在這篇散文中他卻以種種修辭手法寫景狀物。老舍見雪不是雪,而是將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將濟南比作“小搖籃”;將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將山色的斑斕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件帶水紋的花衣”,山們都有了“美的肌膚”;夕陽照耀下的“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如此讓人感覺進入新的境地,有著不凡的審美感受。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就喚醒恢復了讀者對生活的感覺,即使是濟南的民眾讀起此文也一定有新穎之感,麻痹閉封的心靈會頓時有新的感觸。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老舍追求描景狀物的新奇感,使讀者不會有有老生常談之感。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帶來了藝術審美意境的模糊性,“從審美表達上講,審美直覺不像感覺那樣僅憑第一信號系統(tǒng)去感知對象——瞬間獲得,稍縱即逝,而是有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參與——借助于語言將其固定下來。而藝術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它常常運用隱喻、借代、象征、類比、移情等手段把豐富的生活意義和活躍的情思隱蔽在字里行間,因而富于潛在的包蘊性和含蓄性,具有言有盡意無窮的模糊特征?!?“我們常用的詞格比喻、比擬、借代、雙關、婉曲、夸張、仿擬、閃避、跳脫等,都是在模糊之中,收到了很好的修辭效果”。以上提到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之中,作者老舍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在給我們以形象化展示的同時也將我們帶入模糊的審美意境之中,給我們以極大的想象空間。比喻、擬人融匯而成的文辭,就需要我們在大腦中去組接這些意象,從而繪制成虛實相間的山水畫面。
意境的模糊效果,也可以達到一種陌生化,是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形式。所以可以說修辭能夠造就陌生化,意境的模糊性,而意境的模糊性又可以體現(xiàn)出藝術的陌生化,這三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中也是可以見出的。這篇散文在音律節(jié)奏上也是很優(yōu)美的,從而這些都成就了美文之作。
參考文獻:
[1]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A].(愛沙尼亞)扎娜·明茨,伊·切爾諾夫.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C].王薇生譯.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216.
[2]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96.
作者簡介:圣玉杰(1983—),男,漢族,安徽省霍邱縣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神慶麗(1983—),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