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考察和論述了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言語能力是在使用語言中形成的,并進一步論證了語言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能力.
[關鍵詞] 言語能力;語感培養(yǎng)
一、語言能力的實質(zhì)及中央性
語言能力,就是運用語言的能力,通常指的是聽、說、讀、寫及翻譯等方面的能力,更準確地說,就是言語能力。語文的課程目標之一就是要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fā)展語言能力,讓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文字(即聽說讀寫)的技能。而語言本身是有聲的藝術,并非靜寂的字符,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
二、言語能力是在使用語言中形成
為什么長期以來漢語教學的效率始終不如人意?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把注意的焦點長期集中在語言方面,這樣一來我們勢必把語言的要素、語言的規(guī)律、語言的知識置于語言教學的中心地位。如果我們能把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把言語和言語活動作為教學主要內(nèi)容,我們才有可能關注學生這一言語主體,才會把學生的需要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語言知識的積累,而是靠語言運用的實踐,在課堂內(nèi)外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學生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從而主動學習語言。我們主張在適當?shù)臅r機對學習者進行語法知識和有關語言規(guī)律的介紹和點撥,因為理解了的東西更容易深刻地感受到,有意識的學習能提高學習的效果。但是欲使知識轉化(或曰“內(nèi)化”)為言語能力,必須通過充分的言語交際實踐。知識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是間接的,漢語學習的主要途徑是大量接觸漢語言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漢語言語,我們對這一點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三、語言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能力
我們來看一個語感的例子,王尚文(2000)說他一次遇到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五歲,她倆都穿著新衣服。王問四歲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還是她的衣服漂亮?”這孩子說:“我們兩個的衣服一起漂亮?!蹦莻€五歲的孩子忙說:“不好說‘一起漂亮,要說‘都漂亮。”王又問她為什么不能那樣說,孩子想了好一會兒,搖搖頭說“不知道”。這個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四歲孩子和五歲孩子的不同語感說明了母語的語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第二,五歲孩子憑語感判斷了“一起漂亮”的說法不對,卻說不出其中的道理,可見語感不是基于理論分析的結果。也就是說,知識和理論不是形成語感的先決條件。
語感是一種“頓悟”,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語言判斷能力,是一種透過言語形式直覺把握語義的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語感是發(fā)生在言語主體和言語作品(即言語對象)之間的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是主體與對象之間的一種心理聯(lián)結。這種心理聯(lián)結實際上是主體與對象的雙向信息交流,既有言語材料向主語主體的信息輸入,也有言語主體向言語作品的信息輸入。前者是外顯的,后者是內(nèi)隱的,前者是接受,后者是加工。
(一)語感培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用實際需要的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段話明確指出了這一階段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在這些基本語文素養(yǎng)中,我認為,語感是其它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
(二)注重語感培養(yǎng)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漢語言文字有什么特點呢?據(jù)季羨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維模式以分析為主,中國的思維模式以綜合為主,因此西方語言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中國的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在古代研究漢語語法的書幾乎沒有。古代漢語由于沒有形態(tài)變化,一句之中,字與字的關系有時難以確定,可以有多種解釋,靈活圓通,模糊性強。學習和理解這種語言,不能靠語法分析,而主要靠語感,靠個人的悟性?!贿^現(xiàn)代漢語的綜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學習漢語,還得重視語感?!保玖w林《漢語與外語》)漢語這種“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點,特別重視言語主體的心理因素。因此,《標準》不主張系統(tǒng)講授語法修辭等知識,但在第四學段的目標中提出:“了解基本的語法常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逼渲笇枷胧?,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胡明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楊金娥,女,湖北隨州人,隨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