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燕
摘要:文章主要針對高職高專院校中《C語言程序設計》傳統教學模式中出現的聽得懂、編不出的現象,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從課程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探索了《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提出了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中依據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合理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引進當今流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C語言程序設計;案例教學;任務驅動
《C語言程序設計》是大專計算機專業(yè)一門重要的主干專業(yè)課, 同時也是“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C++”等課程的先修課,但是豐富的功能帶來的繁多數據類型和復雜語法結構, 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教學水平, 要求學生有敏捷的思維和靈活的邏輯設計能力而成為一門難教又難學的課程。
1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當前面臨的問題
目前,許多學校將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講述重點放在一些學生不感興趣的語法規(guī)則上面,沒有充分發(fā)揮實驗訓練優(yōu)勢,造成學生編程能力差,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使得教學質量不高。通過我對高職計算機相關專業(yè)學生的觀察和調查得知,學完C語言后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學生為10%左右,基本掌握的學生為35%左右,大部分學生只能是應付考試,甚至還有5%的學生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為了改善C語言的教學狀況,使學生能真正掌握這門課程的知識,有必要依據學生的層次及所選的專業(yè)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探索。
2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的建議
2.1明確課程目標
語言課程一般是為應用性教學而設置的,因此,強調實踐性是計算機語言課程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應能正確理解語言的基本概念、語法、語義并得到充分的程序設計訓練。對于計算機語言課程的教授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應該以培訓能力為主。過分強調該語言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可能會轉移學生對課程重點的注意力。C語言的內容繁多,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所以必須突出重點,突出實用性,關鍵在于教會學生正確運用C語言編寫程序,一些細節(jié)、具體規(guī)則和進一步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應用中查閱有關書籍。教師應始終堅持以應用為中心,以算法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突出技術實用性和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高職學生高職教育著重培養(yǎng)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相對要強一點。除了每堂課的容量要增加外,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留一些知識點給學生自學,以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教學內容也應有所增刪,盡量使教學內容多和實際的程序設計相聯系。對于一些經典例題要講清所采取的解決方法,如“小猴吃桃”問題,必須講清遞歸方法及遞歸問題中回推和遞推的兩個階段,并且還要講清如何設計結束遞歸過程的條件。具體來說,一般高職學生要能掌握: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數組、函數、指針、結構體、文件等內容。當然,對于計算機專業(yè)的高職學生還必須掌握更深層的知識內容,并且要求學生參加國家二級C語言程序設計等級考試。
2.2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是以課堂為中心的滿堂灌,其中上機一般占30%左右?!禖語言程序設計》的授課一般以Turbo C為主,Turbo C的調試環(huán)境很不直觀,使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盡管C語言有實用價值,但生澀的教學內容,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如果不講究教學方法,則難以達到課程的預期目標。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必須利用現有資源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改進單一、乏味的教學方法,力求顯現在學生面前的知識有趣而生活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2.2.1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很明顯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可取的方法,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如在復習選擇結構時,可以借助Flash動畫制作一個模擬“打火機的點火效果”,其中火苗的出現與否即讓按鈕實現點火的功能,就可以利用Turbo C程序設計中的if條件語句來實現。所以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提高課堂實際效果肯定大有裨益。
2.2.2運用案例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案例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較能典型地反映教學內容的事例。一般的課堂舉例并不等同于案例教學。教師在準備案例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哪些是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然后再精選能夠說明、反映這些知識點的案例。在案例的設計中要不拘一格,巧妙使用可視化的程序設計語言或Flash動畫設計軟件。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由整體到具體,先對程序有個初步的印象,再簡單介紹該例子中用到的語句,讓學生對該語言的學習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避免學生對學習語言望而生畏。同時要把“解題思路、方法和步驟”當作授課的重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如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逐漸培養(yǎng)學生進行程序設計的正確思維模式。不要拘泥于C語言的語句格式,而要注重案例的生動、形象,能否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自覺、主動地記憶C語言的語句格式。如在講授選擇結構中的多路選擇結構時,利用程序設計語言設計一個紅綠燈自動變化(紅燈:2秒;綠燈:3秒;黃燈:1秒)的案例,使學生掌握多路選擇結構,更主要的是使學生了解多路選擇結構的用途。實踐表明,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教學容量大,知識點的前后聯系緊密,學生對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傳授的知識點印象深,能靈活運用。
2.2.3基于問題的教學。
提出問題,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教師只提供必要的輔導,培養(yǎng)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2.4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中,當傳授完一個知識點或知識結構時,為了使學生能靈活運用,經常會采用再現式教學。如何將再現式教學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探究式教學呢?答案是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其中的任務既蘊含了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蘊含了學生應該獲得的能力訓練。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2.5注重實驗。
可以讓學生在上機實驗之前寫好作業(yè)的程序,然后到實驗的時候帶到機房,所有的學生通過網絡將抽出的作業(yè)拷貝到自己的計算機上,教師選擇一臺距離適中的計算機裝上投影儀,隨機抽取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先讓學生自己先調試該程序(大概4分鐘),然后由教師在自己的計算機上邊調試邊講解,學生邊看投影屏幕聽教師的講解邊操作計算機; 一個程序調試完了, 可以隨機地抽出下一個同學的程序按同樣方法講解調試,一節(jié)課下來, 大約可以完整地調試3到4個程序,在這些程序中基本上能覆蓋到學生在編程中常出現的錯誤。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調試程序,由于學生親自動手調試,那么教師對編譯器提示的講解就會使學生能記住且熟悉之。學生對程序調試的整體水平提高了,教學效果較好,教師感覺也不是很累。
2.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平時上機練習時給學生留一些編程習題,每次根據學生編寫情況進行測評并占據期末總成績30%期末前,給學生留一個綜合實訓題考核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同學們在一周內完成,占據期末總成績30%。期末進行理論考試,占期末總成績的40%。此外要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計算機軟件課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求異性特點,我們要針對每個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讓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這樣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保持濃厚的學習愛好,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將產生強大的動力和自信心,也可以對每次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積分制度,算入期末成績中,以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動機。
3結束語
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識 ,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多次反復操練,才能逐步加深鞏固與提高。在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應以程序設計和實驗為主,通過課程的教學方式的改變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使學生不但掌握高級編程語言的基礎知識、編程技術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并能靈活應用高級語言進行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方加娟,李紅霞.多媒體輔助教學在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計量與建材技術,2005,32(2):47-48.
[3]董衛(wèi)紅.《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 .
[4]王慶延,王勇,黃雷鳴.《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7,2.
[5]杜瑞慶,鄭錚.《C程序設計》中選擇法排序教學方法探討[J].現代企業(yè)教育,2006,17.
[6]劉濤,嚴軼群.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06,36.
[7]孫鋒.《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幾點體會[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6,7.
[8]胡科.“C程序設計”實驗教學與實踐[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6,12.
[9]柴造坡.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2.
[10]田慧君.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