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銀
本篇拙作如能面世,一定會引來同道的困惑,甚至質疑。好在筆者明白,太極拳學問研究,見仁見智,十分正常。是故,筆者十分歡迎善意、友好的商榷爭鳴,并愿聆聽諸君雅教。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在各種太極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錄有王宗岳《太極拳論》,在所附錄的王宗岳《太極拳論》中,對于“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一句,大都持如是說。僅楊氏太極拳名家陳龍驤先生、李敏弟女士伉儷編著的《楊氏太極拳法精解》大著中,為“本是舍己從人,多悟舍近求遠”,此是編者易“誤”為“悟”,還是印制中誤“誤”為“悟”,對此筆者不得而知。但是對于“本是舍己從人,多悟舍近求遠”一句,筆者感到是正確的。
在太極拳學問研究中,在太極拳修持練功中,學者大都片面地按照“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去練去修,去追求“輕靈虛無”的神奇功夫,結果導致“數(shù)年純功”非但沒有找到“輕靈”功夫,反而“為人所制”。
那么,“多誤舍近求遠”,何以為錯?“多悟舍近求遠”,何以為對?筆者不佞,依據(jù)體得,對此“辨析尋真”如下。
究竟什么是太極拳?太極拳到底研究些什么?太極拳究竟追求什么?太極拳的本源是什么?太極拳如何練?對于這些問題,太極拳愛好者、演練者、研究者,必須搞清楚,若迷茫困惑、似懂非懂,不免走了彎路或誤入他途。
究竟什么是太極拳?“動靜之機,陰陽之母”是也,因此,太極拳研究的就是“動靜、陰陽變化”之理,追求的是“動靜、陰陽和諧”之道。太極拳的本源是什么?“太極者,無極而生”,是否可以這樣說,“無極”是“太極”的“祖先”和“母親”,“太極”的“動靜”、“陰陽”均從“無極”而來?“無極”者何也?“一無所有,無中生有,應有盡有,無所不有,有中有無,一無所有”之謂。太極拳最終追求的是回歸“一無所有,無所不有”的“無極”態(tài)勢,而并非其他。太極拳到底應當如何練?一字以蔽之,曰“摸”: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指南,在走架行功中“摸”其“理”,在推手練功中“摸”其“法”。筆者認為:將太極拳演練稱之為“打”,其意剛陽過盛;將太極拳演練稱之為“練”,其意過于輕浮。
現(xiàn)切入正題,言歸正傳,對于“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筆者辨析與尋真如下。
先說“舍己”。“舍”哪里呢?無疑是“舍棄”自己與對方力的接觸部分與接觸點,這里的接觸部分和接觸點,即為“近”,故“舍己”要“舍近”。
再說“從人”?!皬娜恕闭?,跟從、跟隨之謂也。跟從、跟隨對方何處呢?“近”處已“舍”,不可“跟從”,故“跟從”、“從人”必須從對方遠處求之,這即是“求遠”。因此,“舍己從人”,就是“舍近求遠”。
依據(jù)王宗岳《太極拳論》,再逐次“辨析”如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柔”是“走”,是“舍己”,是“舍近”;“我順人背謂之黏”,我“順”“黏”之,“黏”是“從人”,“近”處已“舍”,“黏”須“遠求”。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左虛”為“舍己”、“舍近”,“左虛”以后必須“右去”,此即拳論中“有左即有右”、“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去”為“從人”,為“求遠”。“右重則右杳”,其理相同。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如何才能使對方“仰之”呢?我必須于上方“舍己”、“舍近”,讓其“上行”;如何讓對方“彌高”呢?我必須由下方“從人”、“求遠”,幫助對方“上行”。此即拳論“擎起彼身借彼力”、“有上即有下”、“俯之則彌深”,勢不同而理同。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如何使對方“進之”?我必須“舍己”、“舍近”順從他。如何使對方“愈長”?我必須“從人”、“求遠”幫助他?!巴酥畡t愈促”,其理相同。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吧峒骸薄ⅰ吧峤迸c“從人”、“求遠”同時同步,“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自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單純“舍己”、“舍近”,而不“從人”、“求遠”,勢必“偏沉”,“偏沉”為病,隨風倒之,任人擺布;如根本不會“舍己”、“舍近”,“從人”、“求遠”則無從談起,其必然是兩力相遇,非頂即抗,形成“雙重”,“雙重”則“僵滯不通”,“為人所制”,此太極拳之大“病”也。
“黏即是走”?!梆ぁ闭?,“從人”也;“走”者,“舍己”也?!皬娜恕北仨殹扒筮h”,“舍己”務必“舍近”。
“走即是黏”?!白摺闭撸吧峒骸币?;“黏”者,“從人”也?!吧峒骸眲毡亍吧峤?,“從人”必須“求遠”。
“陰不離陽”?!瓣帯闭?,“舍己”、“舍近”也;“陽”者,“從人”、“求遠”也。
“陽不離陰”。“陽”者,“從人”、“求遠”也;“陰”者,“舍己”、“舍近”也。
“舍己”,“走”之,要“舍近”;“從人”,“黏”之,要“求遠”,如此方可“舍己”乃是“由己”,“從人”仍是“由己”。這里還需指出,“求遠”并非有多遠,而是指“舍己”“舍近”后,除“舍近”部位和地方之外的其他部位和地方,其具體在何處應據(jù)情而變、隨機而求,非文字語言所能盡述,望同好在練功中求索之。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黏走”、“走黏”,同時同步;“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陽陰”相和、相濟,達此境界,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自可“從心所欲”。
基于上述,筆者認定“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一句是誤解、誤傳、誤導,是錯誤的;“本是舍己從人,多悟舍近求遠”則是真經、真義、真諦,是正確的。
誤“悟”為“誤”,雖差之毫厘卻謬以千里,而貽誤后學,將“有感而應”的太極神技誤導為“沾連黏隨”的繾綣行為,世人對于太極拳技藝的偏見、曲解、誤會及貶言,其源蓋出于此。筆者“辨析與尋真”乃一家之言,愿拋磚引玉,謹供同道參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