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下
[關鍵詞]“文綜”安徽卷,材料,清朝,對外貿易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7—0043—02
命制考試題目(含編制答案)最忌諱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亦即圈子里所說的“硬傷”,而2009年“文綜”安徽卷第36題卻存在這一問題,令人遺憾。
該題材料一從翦伯贊、鄭天挺主編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中轉摘了如下兩條材料:
上(宋高宗)諭大臣……又曰:“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來,動得百十萬緡(貨幣單位),皆寬民力也”。
國朝(清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舶長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懷遠驛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命題者要求考生“依據(jù)材料—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的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南宋外貿的具體作用和清朝前期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
命題者編制的與之對應的“參考答案”是:“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貿稅收豐厚,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可減輕百姓負擔。清朝前期對外貿易因受到嚴格控制而漸趨萎縮;阻礙了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p>
此答案對南宋外貿機構的名稱和南宋外貿的具體作用的解答,基本正確,而對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的名稱和清朝前期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的解答則存在疑問,有商榷之必要。
清朝前期一般指1644~1839年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這是我國史學界和歷史教學界的共識。在這段近200年的時間里,清朝的外貿機構有過重要調整,外貿政策經(jīng)歷幾次重大變化,情況相當復雜。這是一兩句話難以將其說清楚的。而這道題的命制者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就難免出現(xiàn)差錯,使答案的正確性(準確性)大打折扣。
清朝前期的外貿機構,由外貿管理監(jiān)督機構、經(jīng)營機構、中介機構三大類組成??滴醵哪?1685年)以前,沿襲宋元明舊制,由市舶司行使管理監(jiān)督對外貿易之權,之后改行海關制,設立海關管理監(jiān)督對外貿易。外貿經(jīng)營機構則是由外貿商人組建的商業(yè)機構,因無固定名稱和明確規(guī)范,情況復雜,難以說明。十三行屬外貿中介機構,且非常特殊?!八环矫媸菈艛嘈缘纳虡I(yè)組織,一切外國進口貨物,由其承銷,內地出口貨物,由其代購,并負責進出口貨物的價格。另一方面,行商又受政府委托,執(zhí)行政治上的職能……所以,行商實兼有商務和外交的兩重性質”。對于清朝前朝外貿機構名稱,第1問只給出了“十三行”這一個答案,這就會使人產(chǎn)生清朝前期的外貿機構只有十三行的誤解。也許命題者會說,我們要求考生依據(jù)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的名稱”,答十三行不是中規(guī)中矩嗎?可是,材料一中不是還有“設關”二字嗎?那么,“關”由誰來管理呢?不是也有機構嗎?不是也應回答嗎?可見,即令僅僅依據(jù)材料一回答,只答十三行也是不完整的。何況,在說了南宋貿易機構是市舶司之后,緊接著說清朝前期外貿機構是十三行,就匹配關系看,也有問題。
根據(jù)外貿政策,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演變的歷史則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1644~1654年,允許貿易;(2)1655—1684年,嚴厲禁海;(3)1685—1756年,開海貿易,設置四海關(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監(jiān)督對外貿易;(4)1757—1839年,閉關自守,只允許外國商人在廣州一口進行貿易,且嚴加限制。不同時期的不同的外貿政策會產(chǎn)生不同的“直接后果”。第1問給出的“清朝前期貿易因受到嚴格限制而漸趨萎縮;阻礙了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這一答案,顯然是第四階段實行的閉關自守政策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其他三個階段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也不是整個清朝前期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
綜上所述可知,此題第1問有關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的名稱和外貿政策的“直接后果”的答案,明顯存在以偏概全,掛一漏萬的重大缺陷,這樣的試題和答案難以幫助人們(首先是考生和評卷者)把握清朝前期外貿的實際情況。
2009年“文綜”安徽卷第36題在命制中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以后在命制材料解析題時,材料一定要提供足夠的可靠的有用的信息,答案和材料之間一定要有內在的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這是保證試題(含答案)質量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