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培均 梅 艷 王孝華 楊遠平 趙明勇 邵繼慶
摘要根據(jù)試驗示范研究結果,總結提出喀斯特山g-C-薺秋播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地整地、種子處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重施底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客,供苦養(yǎng)生產應用。
關鍵詞秋苦蕎;高產;栽培技術;喀斯特山區(qū)
中圖分類號S517.0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5739(2009)17-0035-01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屬典型喀斯特山區(qū)。在其西部地區(qū),苦蕎栽培歷史悠久,從海拔500-600m低海拔地區(qū)到2 400~2 500m高海拔地區(qū)都可種植。為了探索喀斯特山區(qū)苦蕎秋播實現(xiàn)高產的栽培技術措施,筆者于2006年秋播。對其播種量及氮、磷、鉀肥施用量進行研究。2007~2008年又進行了秋播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經(jīng)測產驗收,平均產量2456.55kg/hm2,其中277.5 hm2的平均產量達2 569.35kg/hm2。現(xiàn)將喀斯特山區(qū)苦蕎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選地整地
苦蕎忌連作,前茬(作)作物最好是馬鈴薯、大豆、玉米或小麥。深耕20cm,使土壤充分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既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又有利于苦蕎發(fā)芽、出苗、生長發(fā)育,同時可減輕雜草、病蟲害對苦蕎的危害。杜絕免耕,要精細整地,清除前作殘留物和雜草,做到土壤疏松細碎、無大土塊,并注意開溝排水。
2種子處理
選擇成熟飽滿、色澤正常一致、無病蟲害、無黃繭、無空殼和雜質籽粒作種子。播前曬種2~3d,可提高酶的活力,增強種子的生活力和發(fā)芽率;還可借助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一部分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病菌,減輕某些病害的發(fā)生。用35~40℃溫水浸種10~15min,可提早出苗成熟。在曬種和選種之后,用種子量1%的五氯硝基苯粉劑拌種??煞乐瘟⒖莶 ⑤喖y病、褐斑病和白霉病。也可用種子重量0.3%~0.5%的2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0.5%甲拌磷乳油拌種。將種子拌勻后堆放3~4h再攤開晾干,即可播種,可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3適時播種
秋養(yǎng)一般在立秋前后播種,最遲處暑播完。海拔較高的地方盡可能早播,低山河谷地適當推遲播種。如與前作套作,播種過早,共生期長,爭水爭肥,遮蔭嚴重,苦養(yǎng)生長受抑制,幼苗纖細、嫩弱,易受病蟲危害,產量不高;播種過遲,易受早霜危害,開花期氣溫偏低,有效積溫不夠,易影響授粉受精、灌漿結實,空殼率高,產量低、質量差。
4合理密植
苦蕎合理群體結構,有利于形成壯苗、多枝、多花、多果、高產。根據(jù)試驗示范結果,4個苦蕎品種播種量:黔黑蕎1號、黔苦2號為45.0~52.5kg/hm2,黔苦3號、黔苦4號為37.5~45.0kg/hm2。播種方式有撒播、穴播和條播。但以條播為優(yōu),其播幅+播距為33cm。
5重施底肥
播種時,施腐熟有機肥12.0~15.0t/hm2、純氮31.5~40.5kg/hm2、五氧化二磷180.0~225,0kg/hm2、氧化鉀60.0~67.5kg/hm2作基肥。由于苦蕎根系弱、子葉大,頂土力較差,播種不能太深,下種后用細土覆蓋,厚度3~5cm。
6田間管理
苦蕎出苗長到3片真葉時,要及時定苗。其原則是去弱留壯、去雜留真、去病留健??嗍w定苗后。隨即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在苦蕎開花前,結合第2次中耕除草,看苗長勢巧施追肥,追施純氮21.0~27.0kg/hm2。在苦蕎開花結籽期,選晴天下午5~6時,用磷酸二氫鉀、尿素各5.25kg/km2,對水1 125b根外追肥2"3次。封行后停止中耕。苦蕎自花授粉能力較差,采取人工輔助授粉能提高結實率。使單位面積產量增長10%以上。目前采取的方法有2種:有養(yǎng)蜂條件的農戶,可在苦蕎地頭放蜂箱,蜂群在苦蕎花上采蜜實現(xiàn)花粉異花授粉,提高結實率;在盛花期,選晴天上午8~9時,用竹竿輕輕趕花,實行人工輔助授粉,或人工用繩子,兩人拉直。在蕎株上部花序上振動走過,幫助授粉,每隔2d進行1次,連續(xù)輔助授粉3~4次。
7病蟲害防治
在貴州西部。秋苦蕎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蟲害主要有牯蟲、蚜蟲,要及時防治。對于立枯病,在播前按每100kg種子加40%五氯硝基苯粉劑1kg拌種消毒,或苗期用1:200波爾多液,或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灑防治。對粘蟲,可用90%晶體敵百蟲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對蚜蟲,用40%樂果1 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8適時收獲
當苦蕎呈現(xiàn)本品種固有色澤。全植株分枝上70%籽粒成熟,為最佳收獲期。于上午10時前露水未干時或下午4時后收割,扎成小捆,在田間站立或拉運到曬場堆放5~7d。待后熟后進行脫粒,以做到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