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元
摘要:制度是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正義是企業(yè)制度的靈魂。企業(yè)的制度正義包括實質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三個方面。實現企業(yè)制度正義,必須堅持在企業(yè)制度中滲透實質正義精神,體現形式正義理念,融入程序正義觀念。
關鍵詞:企業(yè)制度 正義 實質正義 形式正義 程序正義
正義歷來就是一個眾說紛壇、各執(zhí)一端的價值觀念。“盡管人們探索正義的角度各具特色,對于正義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正義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應該,一種價值,是一種建立在等利害關系上的得所應得、付所應付的道德價值和道德精神。正義本質上既不只是局限于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安排,也不是指對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現象的道德評價,不是指人們在善惡之間所作出的正確道德選擇,而是標示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的道德真理,是整個社會和個人都不斷追求、努力實現的道德價值?!?
一、正義是企業(yè)制度的靈魂
制度是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基礎,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離不開規(guī)章制度。鄧小平曾經說過,制度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的重大問題,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而制度不好卻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在這里,鄧小平對制度所作的“好”與“不好”的論述,實際上就包含著對制度正義的理性追問和價值判斷。正如羅爾斯所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第一價值一樣?!?羅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公開的規(guī)范體系,這一體系確定職務和地位及它們的權利、義務、權力、豁免等;當制度規(guī)范使各種對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之間有一恰當的平衡時,制度就是正義的。
正義是衡量制度優(yōu)劣的重要尺度和標準。如果一項制度在社會多數人看來是不正義的,不論制定者認為它多么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數人的反對。因此,一項不正義的制度,雖然從實證主義的標準看,仍然是一項有效的制度,但卻不配稱之為制度,也不可能真正發(fā)揮一般制度所應有的效果和作用。3
正義是制度的核心精神和理論依據。企業(yè)制度不能違背正義的精神,背離正義的制度,有制度之名,無制度之實。企業(yè)制度是保障和實現正義的一種方式和工具,沒有企業(yè)制度的強制和威懾力,僅靠道德力量和人們自發(fā)的約束行為,不可能維護企業(yè)正義之權威。
企業(yè)的制度正義包括實質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三個方面。羅爾斯認為,實質正義是關于社會的實體目標和個人的實體性權利與義務的正義,它包括社會正義和個人正義,其中社會正義又分為政治正義(或憲法正義)和經濟正義(或分配正義)兩大類。形式正義又叫規(guī)則正義或法律正義,它強調嚴格遵守法律和制度,具體表現為,類似情況得到類似處理,有關的同異都由既定規(guī)范來鑒別。制度確定的正確規(guī)范被一貫的堅持,并由當局恰當的給予解釋。4程序正義介于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之間,它要求規(guī)則之制定和適用程序或過程具有正當性。程序正義包括純粹的程序正義、完善的程序正義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三種情況。
正義是企業(yè)制度的核心理念。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企業(yè)制度可能會違背實質正義、形式正義或程序正義,這些非正義的制度有的本身不合理,不完全符合正義觀念,存在先天性制度缺陷,違背制度的實質正義精神;有的制度形式存在問題,在現實中難以執(zhí)行,有違制度的形式正義理念;還有的制度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制度執(zhí)行不力,結果形同虛設,不符合制度的程序正義要求。
二、企業(yè)制度要滲透正義理念
實現企業(yè)制度正義,必須堅持在企業(yè)制度中滲透實質正義精神,體現形式正義理念,融入程序正義觀念。
(一)在企業(yè)制度中滲透實質正義精神
實質正義是指作為制定制度的原則,并體現在制度規(guī)定中的社會正義或一般正義標準,即規(guī)定什么時候兩個人屬于同一范疇,以及應受到什么待遇的正義標準。根據佩雷爾曼的說法,流行的具體正義標準有以下幾種,即“對每個人根據優(yōu)點對待”、“對每個人根據工作對待”、“對每個人根據需要對待”、“對每個人根據身份對待”、“對每個人根據法律權利對待”。5這幾種具體正義標準在制度和制度適用過程中均有所體現。無論是哪種實質正義標準,都必須肯定人類的基本價值。博登海默認為,“在這些價值中,較為重要的有自由、安全和平等?!辈┑呛Df,“盡管有關這些價值的重要性序列可能會因時因地而不同”,有時這些價值還要服從有關公益方面的某些迫切需要,但他依然相信,“一種完全無視上述基本價值中任何一個價值或多個價值的社會秩序,不能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法律秩序?!?
企業(yè)制度的實質正義要求制度本身必須是正義的,它體現了人類的正義追求,具體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層次的要求是指制度社會功能的正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的實質正義就是社會正義,其目標是既能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秩序),又能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效率);既能保證社會的秩序和效率,又能為個人的自由選擇留下充足的可能性空間;既能保障個人的自由,又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博愛。如果企業(yè)的規(guī)章制度侵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就是違背了社會正義的精神,就是非正義的制度。
實質正義的微觀層次的要求是制度內在價值和自身原則的正義性。制度內在價值和自身原則的正義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罪責”的等價性原則。在一個制度體系中,“罪責”與懲罰之間必須保持平衡。有“罪”不罰與無“罪”亂罰,重“罪”輕罰與輕“罪”重罰,都違反了“罪責”等價性原則。二是處罰的人道性原則。在對違章行為的處罰方式上,必須維護違章者的人格和基本人權,必須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相適應。三是權利義務的正當性原則。制度所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應當不僅具有一致性,而且具有平等性,還要具有現實性。7
(二)在企業(yè)制度中體現形式正義理念
企業(yè)制度的形式正義是指制度作為一個公開的規(guī)則體系本身應當具有的特征,以及所有制度規(guī)則體系(包括正義的和不正義的)的內在要求。企業(yè)制度的形式正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平等適用制度,具體包括類似情況類似處理;對不同的人適用同一制度規(guī)則,不因偏見、利害關系或反復無常而歪曲制度規(guī)則。簡單地說,就是同等待人,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這個意義上說,形式正義又可稱為制度適用的正義。(2)制度應當公布,不能形成隱性制度。(3)制度不溯及既往。溯及既往作為一種例外情況只允許出現在民事制度中。(4)制度應當具有明確性,必須摒棄模糊制度。(5)制度不應自相矛盾。(6)制度應當具有可行性,即制度不應當要求人們去做無法做到的事情,制度規(guī)定的要求或禁止的行為應當是一種可以合理地指導人們做或不做的行為,制度應該把執(zhí)行的不可能性看成是一種辯護理由或至少是減輕責任的依據。 (7)制度應當具有穩(wěn)定性,要避免朝夕制度。(8)官方行為應與制度一致。8
(三)在企業(yè)制度中融入程序正義觀念
張文顯教授認為,程序正義的內涵十分豐富,標準也是多方面的,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六項:中立(要求“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平等(要求無差別對待)、公開(要求程序活動過程的公開)、科學(要求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效率(程序成本與結果的關系問題)、文明(程序應當合乎文明與生活道德)。9英國法官丹寧告誡人們:“當你走上這條路時,你必須記住,有兩個偉大的目標要達到:一是要看清法律是正義的;另一個是它們被公平地執(zhí)行?!?0法律的執(zhí)行需要程序正義,規(guī)章制度也同樣如此。
企業(yè)制度的程序正義是指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應當遵循的一套體現正義精神的程序體系。程序正義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要求:一是獨立性。在執(zhí)行企業(yè)制度的過程中,執(zhí)行者必須堅持獨立的原則,排除其他各個部門的干擾。二是中立性。在執(zhí)行企業(yè)制度的過程中,制度的執(zhí)行者必須保持中立,與雙方當事人之間沒有利害關系。三是公開性。制度執(zhí)行過程要公開,制度執(zhí)行結果要公開。四是規(guī)則性。制度執(zhí)行要嚴格按照所適用制度的規(guī)定程序進行,確定處罰必須要有制度上的依據,推理過程要遵循邏輯規(guī)則。11五是徹底性。制度執(zhí)行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下去,要避免出現折扣制度。
參考文獻:
1.林號兵:淺論正義與法律的關系[J]·法律圖書館>>法律論文資料庫
2.沈曉陽:西方正義理論探析[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N]·1994年7月5日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4.張恒山:略論和諧社會中的公平正義與法律[J]·法學雜志·特稿
5.李慧蘭:關于正義與法律正義的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
6.鄧紅梅:論法律正義的幾個基本問題——兼與周旺生教授商榷[J]·學海2005.2
7.沈曉陽:體制正義·法律正義·道德正義[J]·東方論壇2003年第4期
8.黃向平:如何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J]·博銳管理在線2005年6月13日
9.企業(yè)制度為什么沒有執(zhí)行力[J]·今日五金網->生意茶樓
10.王天意:職工維權: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私營小企業(yè)職工權益保障問題的調查[J]·紅旗文稿2005年第12期
注釋:
1劉湘溶、陳澤亞:關于當代中國經濟制度正義目標的倫理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9月
2[美]羅爾斯著、何懷宏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參見鄭成良主編:現代法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頁
4 [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宏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5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81-582頁
6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作者致中文版前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參見鄧紅梅:論法律正義的幾個基本問題——兼與周旺生教授商榷[J]·學海2005.2
8參見徐愛國等: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308頁
9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頁
10楊一平:司法正義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沈曉陽:體制正義·法律正義·道德正義[J]·東方論壇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