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蘭 李景龍
感謝《內(nèi)蒙古教育》雜志給予的厚愛與支持。能夠在這里開辦一個欄目,尤其是在“名師教法”專欄里撰寫文章,這是一個榮幸之至的事情。我們愿將自己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家鄉(xiāng)的老師們一起分享。
1986年,我們在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畢業(yè)以后,就開始著手學生學習方法研究。后來才知道,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也同時進行這一研究,并把這一學問稱為“學習學”。教為學服務,這在當今已經(jīng)成為一個被普遍認同的教育理念,我們的研究也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進行的。1996年10月,全國學習科學研究會在天津召開,我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我們發(fā)言的視角與觀點讓與會者眼前一亮。當時,我們感到,自己為家鄉(xiāng)內(nèi)蒙古贏得了榮譽。次年,我們按照高科技人才從赤峰調(diào)入天津,從而有機會師從學習教育專家鄭秉洳教授(原南開大學校長助理)。
有人說,學習科學在教學領(lǐng)域的應用存在著“京津滬三大學派”?!熬┡伞遍_啟先河,著力于學法指導;“滬派”推波助瀾,拓展至學習指導;“津派”的發(fā)展,把學習科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再次延展提高,進而發(fā)育出學習教育。鄭秉洳教授就是學習教育的首倡者,也是身體力行的指導者和實踐者。從學法指導到學習指導再到學習教育,有人把這一進程稱之為“三級跳”。
用了上述篇幅娓娓道來,要想說明的是,我們所進行的合學教育是學習教育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所倡導的“動車組”模型有著來自學習教育的文化基因。
學習教育,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合學教育,是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教育。把這樣的追求體現(xiàn)在教學上,其核心要義就是把課堂變成學堂而不再是講堂,就是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來津后十一年的實踐證明,我們找到了一條變革的途徑。通過這條途徑,我們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在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前提下減輕了課業(yè)負擔,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同步減輕了教師負擔,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zhì)。這使得我們的說明有了來自實踐的素材與底蘊。
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能力是練會的,不是看會的。在長達十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之所以選擇并堅持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是因為我們堅信學習是學生的天性,合作是他們的意愿。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之一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十一年來的一貫成功,讓我們?yōu)樽约旱奶剿鞫兆砥渲?。在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跋涉中,我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前期探路,會讓成千上萬的后來者不再艱辛。